“在场”的中国梦
【短评】
对于纪录片而言,它的表现方式是决定其意义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必须要确立的是与这种题材相互适应、相互同构的形式载体。否则,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信度、客观性就会随之衰减。电影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时政内容与社会思想表达是其至关重要的命题,创作者对于纪录精神的恪守,对于艺术风格的把握,使这部纪录影片的影像始终呈现出一种客观的“在场性”与渐进的“现实感”,进而为影片的特定内容找到了更为有效的传播效果。
我们知道,“在场性”是纪录电影首要的创作原则。所有以纪录命名的电影作品,都会将镜头尽量抵近它的拍摄对象。一个近距离拍摄的电影镜头,对于观众来说,有时会抵过一百句画外解说。这就是中国的纪录片巨匠孙名津所讲的“一画千言”的道理。这也是影像艺术与生俱来的视觉优势。现在,《厉害了,我的国》的开场是一面通过特写镜头展现的五星红旗,它迎风飘扬,在空中阵阵作响,其后是一列列随风鼓荡的红旗,严整威严,还有巍峨的华表,闪亮的国徽。这一系列指涉国家形象的镜头语言,将此片的观众拉近到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地带,并将影片的美学定位引入到时代风范的场域。此后,影片还陆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品牌的标志性作品:那些令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最终汇聚成为一个为中国人举目可见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历历在目的客观现实,是时时“在场”的亲身感受。
推崇摄影机的“在场性”,其实强调的是电影的现实感。它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的选择,而是一种纪录精神的确认。《厉害了,我的国》除了以大量的篇幅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国之重器”之外,还特别向观众引见了这些恢宏伟业的创造者。观众抵近的不只是客观的物质现实,还有那些开创者、设计者、建设者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在港珠澳大桥奋斗了12年的60多岁的总工程师林鸣,是世界最大的望远镜FAST的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是国产C919大型客机的副总设计师周贵荣,是在万亩黄沙上种植葡萄园的福建民营企业家陈德启,还有那些在建设一千千伏特的高压工程上凌空走钢丝的工人们,在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中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中国梦真正“在场的”创业者、建设者。
至关重要的是,影片让观众看到了这些年来引领我们迈向伟大新时代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影片中他不仅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现场,而且出现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基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神舟十一号的发射现场,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厂房这些“国家重器”生产的第一线,特别是还出现在那些边远、贫困的山区、老区。像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河北省阜平县太行山区、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江西省井冈山地区以及内蒙古阿尔山边防连的哨卡。影片呈现了他与广大人民群众相互问候、相互攀谈,相互倾听的真实情景。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的倡导者、引领者,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推动者。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历史复兴的辉煌业绩!
(作者:贾磊磊,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