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都去华尔街,恋爱都去巴黎秀,海外拍摄能不能别成套路式“尬景”
2018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作为最普遍的大众文艺作品,某种意义上,电视剧还承载着容纳社会不同时期丰富记忆的功能,可以是温润人心的精神寄托。在走向良性循环,走向品质升级之路的过程中,观众还渴望看见这样的荧屏风景———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剧应当着重表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为经纬度,刻画万花筒人生、社会风情画卷。
“谈判都去华尔街,恋爱都去巴黎秀”,日前举行的2018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此话一出,多少观众会心一笑。
“我们发现,竞争是极度分散的竞争。”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总监龙长缨展示了一个数据,通过电视剧审批发行的制作机构中,“一部剧”公司连年递增,从2013年的75.4%到2017年89.4%,已逼近九成。
不可否认,2017年,中国电视剧行业收获了超越进取的一年,整体创作呈现出主流内容更突出、现实主义强力回归的态势。但同样不可否认,有着现实主义审美基因的观众,已对现实题材剧有了更高要求:少点悬浮,少点套路。
荧屏上的人物逐渐渗入各行各业,但别让海外拍摄成了套路式“尬景”
医生、老师、编剧、谈判官、咨询师、工程师、时尚设计师……随着现实题材百花齐放,2017年出现在荧屏上的人物渗入了各行各业。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视剧已进入了内容主题愈加丰富的新时代,反映了人民日益多彩的现实生活”。
蓬勃的现实题材创作热情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成为贯穿年会的线索之一。
王磊卿关于海外“尬景”的点评引发会场一阵议论。国产都市剧最近流行扎堆“外拍”,似乎不到海外取景不好意思称“都市”。过去一两年,观众实在太熟悉相似场景:第一集,男女主人公海外偶遇,因误会不欢而散,可回国后发现冤家路窄。于是,故事就在欢喜冤家的模式中徐徐展开。有些海外拍摄确乎剧情发展的必然需求,有些纯属“为了出国而出国”。
套路不止一处,“顶着普通人的身份过着精英生活”以及“穿制服谈恋爱”也是都市剧愈发常见的遗憾。这就导致观众有时会“串戏”,让甲之主角换到乙剧里做戏,居然可以毫不违和。有行家直言,这是因为不断被压缩的制作周期,让编导演都少了点“贴肉”的经验,只能在所有人相似的爱情纠葛中掘地三尺。
如何避免套路? 去年的品质剧 《鸡毛飞上天》 做出某种示范。它的好评来自多个维度: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反映了有血有肉的个人命运,跌宕起伏,又无不透露出温暖而明亮的现实主义力量;同样重要的还有,它极具真实感。该剧编剧申捷曾用了三年时间潜入义乌商人的生活,跟着他们进货练摊。对编剧来说,花时间沉浸在一个行业中,与仅仅依靠采访搜集素材,两种创作方法得到的质感,必会在细节中显出高下。而所有的细节和时间才是汇成品质、温润人心的涓涓细流。
与其瞄准“爆款”,不如先让自己“相信”
来自索福瑞的数据显示,国产电视剧每年能播出的新剧呈逐年缩量态势,2016年播出新剧171部,2017年只有140多部。与此同时,近九成公司都是“一部剧”公司。这意味着,许多制作方都需要“押宝”,都希望瞄准“爆款”一击即中。
从论坛嘉宾们的发言来看,所谓“爆款”在播出方式上有个必要条件——台网同播。但在制作手段上,“爆款”没有规定方程式。观众不会因演员阵容、知名IP、豪华制作等外部因素,而放弃对品质的衡量。去年顶着光环播出的剧版 《深夜食堂》 就是一例。“话题度”也不是靠超长剧集来堆砌时间就能累积起来的,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和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都认为,许多剧集完全可以砍掉三分之一以上。
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该是什么样的?导演沈严提到了“相信”二字。他的作品《我的前半生》从播出起就是热度伴随着争议,喜欢和不喜欢的观众各占一半。通过观察这一现象,沈严得出,要害在于“相信”,创作者是否相信剧中角色、人物关系,又能否通过他们的创作使得观众信服,这才是关键。
对此,编剧六六的见解是:“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人性的光辉或是晦暗,这些在生活中一直存在,只是需要创作者有耐心捕捉到它们。当你像高倍望远镜一样抓到这个题材,故事只要能吸引正常的你,就能吸引正常的人类。”由此及彼,人同此心。
编辑制作:王筱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