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曾被多个出版商拒绝
备受关注的“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今天在上海图书馆揭开面纱。这是上海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之间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中英两国一次意义深远的人文交流。展览上,五位英国文学巨匠——夏洛蒂·勃朗特、D.H.劳伦斯、珀西·比西·雪莱、T.S.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的手稿首次集中在沪展出。与此同时,英国文学作品在华传播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50余位翻译家的作品、手迹也将集结亮相,向人们直观呈现英国文学是如何通过中文译著、编著与上海这座城市产生共鸣。
狄更斯用羽毛笔蘸着浓重的蓝墨水,写得手稿四处溅墨
“我们的宗旨是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知识传播,增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十分荣幸能与上海图书馆联袂,在全新的语境下呈现我馆所藏瑰宝,共享文学的奥妙。”大英图书馆首席执行官罗伊·基廷这样表达展览的初衷。
“我们拿出这些手稿,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它们的作者,更在于其隐藏的丰富信息。”本次展览的英方策展人亚历珊德拉·奥特说,仅以作家的写作方式为例,夏洛蒂·勃朗特等寄给出版社的稿子通常是誊写本或者工整的手稿。但查尔斯·狄更斯呈交的稿件总是布满了修改和圈涂的痕迹。比如,本次展出的其首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手稿上,有大量的改动,部分涂抹圈划的地方用墨较多,墨水甚至渗透了纸张。据记载,当时负责出版查尔斯·狄更斯作品的排字工人会根据手稿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字母,也就是“活字”,并将文字内容拼成版面以供印刷。曾有排字工人抱怨查尔斯·狄更斯“用羽毛笔蘸着浓重的蓝墨水,写得手稿四处溅墨”,也可从中看出他创作速度飞快,一边写一边改的风格。
▲目前所知《匹克威克外传》的最早译本《旅行笑史》,于1918年初版
一本文学著作从作家的书桌最终到达读者的手中,也并非易事。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简·爱》为例,最初,很多出版商都拒绝出版这部作品,直到1847年8月出版商乔治·史密斯收到了手稿。在提到第一次读这部作品时,史密斯这样说道:“周日早上吃完早饭,我拿起《简·爱》的手稿到书房开始读。这个故事马上吸引了我,当天晚上睡觉前我就读完了,这部小说完全满足了我对文学的期许。”仅仅两个月后,作品付梓印刷。
▲我国著名翻译家李霁野翻译的《简·爱》多次再版
此次展出的作家D.H.劳伦斯1915年11月29日写给其伦敦代理人的一封信,则透露:他的长篇小说《虹》出版后,命运多舛,1000多本书在伦敦英国皇家交易所门外被烧毁。另一部他写于1913年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曾被大幅改动,各大公共图书馆都不予收藏。写于1928年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更是一直拖到了1960年才得以在英国出版发行。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的翻译发轫于英国小说,始见于上海的报刊
本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黄显功指出,英国文学享誉海内外,译介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事实上,英国文学在华传播史上,上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有资料表明,我国近代外国小说的翻译发轫于英国小说,始见于上海的报刊。比如,发表于1872年5月《申报》上的我国最早的小说译作《谈瀛小录》,便翻译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不少英国名家名作的首个中文译本也是在上海出版的。比如,第一部多卷本《福尔摩斯侦探全集》、弥尔顿的名诗《失乐园》等。
▲除《简·爱》外,夏洛蒂·勃朗特的《维莱特》也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许多英国作家在上海的访问与互动,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篇章。1920年1月,毛姆入住上海的礼查饭店,他的中国之行,诞生了《在中国的屏风上》;在1938年抗日烽火中来到上海的著名诗人奥登,激发了上海诗人邵洵美抗战诗歌的创作与翻译,演绎了一段诗坛佳话……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透露,大英图书馆藏有众多世界文学巨擘独一无二的手稿,而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的藏品数量也超过7万件。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中英双方有望在手稿研究、馆藏保存保护技术、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
作者: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