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仪式不到30分钟,却让所有人泪目!上海86岁骨科教授捐献遗体,延续未尽的医学生涯
这个仪式很短,不到30分钟,却让所有参加者泪目。
3月5日,上海瑞金医院骨科专家蔡体栋教授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6岁。遵照他生前意愿,女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里也是他曾求学、并最终助力他走上医学道路的母校。这个从事医学工作50多年的医生,在走完一路从医的人生道路后,就这样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自己对医学的贡献。
父女双双签署遗体捐献申请书
“早在2014年,父亲便提出,生后要将遗体和角膜进行捐献,我非常赞成和理解,因为我也做了相同的选择……”蔡体栋教授的女儿、瑞金医院康复科医生蔡海鸥说,或许因为从医,她的家庭对这件事情都看得很淡,“没有那么多崇高的想法,只是感觉医学上需要我们这样做,而我们也能做,所以就做了”。
蔡海鸥说的很平静,也很坚定。谈及父亲,蔡海鸥坦言,因为忙于工作,父亲很少顾家,“把心都放在医学上,才能做一个好医生”是父亲留给她的箴言。当自己从一名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时,她也对父亲的话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而父亲从患病到离世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那种对待生命的豁然态度,也令她更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对蔡老师的这个选择,我并不感到意外,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对于医学,他是一以贯之的执着与热爱。”蔡体栋教授的学生、瑞金医院伤骨党支部书记冯建民说。
他是瑞金骨科受人尊敬的百宝箱
蔡体栋教授是瑞金医院著名骨科教授,他治学严谨,医术高超,被誉为“瑞金骨科的百宝箱”。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回忆,蔡教授一生挚爱医学事业,他饱览群书,专业上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角落,即使退休后,也每天必到医院图书馆报到,直到80岁高龄,仍坚持每月一次查房。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参加过唐山地震医疗队的老专家,蔡教授还主动请缨参加到瑞金抗震救灾爱心病房的医疗队,作为骨科专家组成员之一救治伤员。
▲瑞金医院骨科”大佬”合影:后排右起1蔡体栋、过邦甫,前排左1李国衡、3魏指薪
“年轻时我们都怕他,因为他非常严格,每个月都要我们交读书笔记,批改也很认真,连错别字都会圈出来。他还会非常认真地写阅后感,甚至把参考文献和参考杂志写在笔记本上让你查阅,凡是他写在读书笔记上的内容,我从来不敢不看,他事后都要考你的。”张伟滨深情回忆恩师。这种“不打折扣”的严谨学风,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年轻医生。
“大体老师”,让一生挚爱的医学事业不停歇
“作为您的医学后辈,或许我们素未谋面,但我们知道您为了谁,更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这份执着与信念也必定是医学生不懈努力的方向。”告别仪式主持人、交大医学院红十字志愿者周仕依同学向遗体捐献者表达了崇高敬意。
在医学院,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他们是医学生无言的良师,主要用于学生的人体解剖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体接受站站长董茹晔告诉记者,组织各种对“大体老师”的缅怀,是让学生对他们无私的奉献表达由衷的敬意,让学生们能对生命有更深刻地理解。
一位遗体捐献者曾这样说:宁愿被割错千刀万刀,也不愿你手术时动错一刀!“我们一直以这句话激励医学生们奋发努力学习,不懈探索医学。”据董茹晔介绍,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体接受站成立于1982年,是上海最早设立的遗体接受站之一,截至目前登记捐献人数约为7800人,其中实现捐献人数约2500人,平均每年约140人的实现数。
捐献角膜则需要另外有资质的眼科接收站进行,当得知父亲的角膜还可以使用时,蔡海鸥也感到十分欣慰。据悉,一个角膜可以捐给2个人,一位捐献者的2个角膜可以供给4位患者,而目前角膜很缺,所以能够捐献角膜,意义和价值也很大。
1955年,蔡体栋在此就读,从此走上从医路。如今,他再次回到母校,继续他未尽的医学生涯,让一生挚爱的医学事业不停歇。
文:唐闻佳 唐文佳
编辑:钱家跃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