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观察 | 首次在没有域外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情况下举行首脑会晤,中亚各国图的啥?
▲米尔济约耶夫(右)就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来,中亚各国间的互动再度密切。图为2017年9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与米尔济约耶夫共同召开记者会。
一段时间以来,中亚各国愈发密切的互动显示出,中亚国家间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之前彼此间各自为战甚至不相往来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3月15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个中亚国家的元首以及土库曼斯坦总统代表,在哈国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会晤,就地区合作中的重要议题交换意见。这次会晤便是对中亚国家间关系的生动说明。
此次会晤本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设想,并得到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支持,其他中亚国家领导人也均表示有意参加会晤。按照最初的设计,这将是中亚各国独立以来首次在没有其他域外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情况下共同举行会晤。
尽管最终会晤的规格只是确定为“工作会晤”,会晤的理由也只是被确定为“共同庆祝那吾鲁孜节”,而且由于土库曼斯坦总统没有出席而略显遗憾,但这并不影响此次会面仍然对中亚地区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毕竟,上一次中亚国家领导人集体讨论区域内合作,距今已经过去了13年的时间。
2000年前后,已经从苏联解体的泥沼中脱身、国家治理逐渐走上正轨的中亚各国曾经掀起过一波区域内合作的浪潮。与欧洲国家相类似,中亚国家同样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相近的语言文化,于是彼时正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欧盟给中亚国家合作甚至实现一体化增添了无限信心。
1998年成立的中亚经济共同体(2002年改称“中亚联盟”),无论是成立的目的、涉及的具体领域,还是推进的顺序,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欧盟的经验。不过,随着2005年中亚联盟并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欧亚经济联盟的前身),加之区域内国家彼此间的关系忽冷忽热,热闹一时的中亚地区一体化也就渐渐没了声音。
如今,自从米尔济约耶夫就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来,中亚各国间的互动再度变得密切起来。
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选择同为区域内国家的土库曼斯坦作为首访国家,并明言中亚是乌国重要的优先外交方向。借着这一良好势头,在2017年一年时间里,中亚各国高层往来频率明显高于过去,历史遗留的跨境水资源开发、边境勘界谈判等诸多复杂问题纷纷呈现积极向好趋势。
而原本外界颇为担心的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大选也最终平稳完成最高权力移交。新总统热恩别科夫甫一就任,便与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解决了大量滞留在两国边境的国际运输车辆,使一度降至谷底的吉哈两国关系迅速回温。
2018年开年才短短三个月,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到访塔吉克斯坦,与塔总统拉赫蒙的会面,同样成果丰硕。有了这些铺垫,此次的各国元首会面似乎是水到渠成,中亚的区域内合作好像又有了新的热度。
尽管中亚各国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看好此次会晤,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现在就谈中亚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似乎为时尚早。
有分析认为,目前中亚各国的经济结构趋同,无法形成有效互补,这将使得中亚各国的区域内合作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各国领导人宏观的战略和政治意图落到实处。当初的中亚联盟,各国签订的协议多达180余项,涉及方方面面,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真正得以实施的却寥寥无几。此外,如何弥补各国在综合国力上过大的差距,如何有效避开俄罗斯、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影响,都是未来中亚各国领导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报驻比什凯克记者 高寒
图:东方IC
编辑制作:陆纾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