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上海初中生登央视诗词大会,杀入个人追逐赛八题全对,一位是“替爷征”的“花木兰”,一位是爱看《山海经》爱拉小提琴的理科小男生!
备受期待的第三季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于上周五开播了。在第二场比赛中,来自闵行区文来初中的初二学生李芸芸以家庭团第一名的成绩冲出百人团,亮相第三场比赛。这位“替爷征”的“花木兰”在之后的个人追逐赛中交出了八题全对的完美答卷,并以从容不迫的自信和温婉灵动的笑容诠释了上海初中生的风采。
除了李芸芸之外,还有一位年纪更小的上海初中生——钱子昂在昨天播出的第八场比赛中以少儿团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今天晚上,他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个人追逐赛的全部八道题。巧的是,他也来自文来初中——这所致力于让每一粒“种子”诗意成长及绽放的学校。
李芸芸:诗词里藏有的世界万象,多么令人向往
从小学琵琶的李芸芸身上既有婉约派的文静,又有豪放派的爽朗,说起古诗词时,脸上总有淡淡笑意。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之所以与诗词结缘,与自幼耳濡目染的经历有关。“我爸爸是诗词爱好者,小时候常常能听到他在家念诗。”
幼升小那个暑假,已经开始认字的李芸芸第一次拿起《唐诗三百首》,便被那个奇妙瑰丽的诗词世界吸引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尚且年幼的她来说,纵然不能理解这些古诗的含义,但是音律、节奏之美却深深印刻于心。“到了小学,我才知道古诗之所以读起来好听,是因为有押韵、平仄、对偶。等进了初中学了更多知识,就会更加关注遣词造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诗人的生平再读这些诗,感触也更深了。”
谈及最喜欢的诗词流派,李芸芸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豪放派。行伍出身的辛弃疾笔下既有热血激昂的边塞诗,也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神来之句;一生多次被贬的苏轼始终拥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般辽远的心境,同时也能享受“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闲适生活——一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正是豪放派的注脚。除此之外,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李白和“诗豪”刘禹锡也是李芸芸的心头好。“我时常好奇,他们怎么这么有想象力。”
诗词中藏有的世界万象,令这个囿于小小天地的女孩分外向往。眼下,李芸芸的诗词储备量已超过700首,闲暇之余,还会尝试提笔写诗。“苍雪黯眉皓云拂,春江墨发金晖束。霜天破晓青瓷染,斩断西风诣东都。”这首名为《临江》的诗作于《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之前,“我当时心情很激动,就在校车上写了,几乎是一气呵成。”“以前写诗的时候,我比较在意氛围和韵脚,现在我开始考虑怎么在有限的格律中抒发情感。”李芸芸这样说。
对于登上央视舞台的这次经历,李芸芸将其视为一次能力和胆量的“历练”。虽然遗憾于最终未能进入攻擂环节,但“能够站在台上说一句‘我是来自上海市文来中学的李芸芸’就很棒了。”
钱子昂:每天背一两首诗,这个习惯我要坚持到老
如今正在读初一的钱子昂早已是校内有名的“诗词达人”。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文来杯”《中国诗词大会》中,刚刚六年级的他便惊艳亮相,一战成名。校长柏彬至今对此印象深刻:“这个男孩在飞花令环节表现得尤其出色,一方面思维敏捷,另一方面从容淡定。”因此,在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招募选手时,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一下子想到了他。
钱子昂坦言,他一般会从感兴趣的诗人入手,了解他的生平故事,进而接触其诗词作品。唐诗领域,是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开始入手的;宋词领域,则以苏轼、辛弃疾为开端。在所有诗人中,他最钟爱南宋文学家姜夔,因为他开创了一种以“清冷骚雅”为特色的全新的婉约派风格。“《暗香》中有一句‘红萼无言耿想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清冷之中映照出鲜红与翠绿的色彩,这个画面非常美。”姜夔其人,一生共有84首诗词作品,现在他已经能背出近20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小小年纪,但钱子昂的诗词储备量已达1000首。一方面,他拥有公认的超群记忆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从六年级开始养成的好习惯:每晚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籍中选择一两首喜欢的诗词,理解、记忆、背诵。“这个习惯我打算坚持到老,以后记忆力没有那么好了,就每天背一首吧。”
和学姐李芸芸一样,钱子昂也是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得主。如果光看这些成绩,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钱子昂是一个天生的文科苗子,但事实上他却是以理科见长。而除了诗词之外,他涉猎十分广泛,尤其醉心西方古典音乐,从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的他虽然早已考完了十级,但到今天仍保持着每天拉琴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习惯。谈及最近正在看的书,他自嘲都是些“怪力乱神”的书籍,如《老庄哲学》《山海经》等,“我喜欢看书,家里有一个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书柜,父母虽然没有特意引导,但他们是非常好的倾听者,愿意听我讲老子、庄子。”
让古诗文成为每个孩子的“隐形的翅膀”
去年10月,李芸芸和钱子昂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海地区的面试选拔,最终他们从各自年龄段的200多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季节目中仅有的两位上海初中生选手。看过上一季节目的观众或许还记得,当年从百人团杀入个人赛的年龄最小的选手侯尤雯也同样来自文来初中。
文来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綦荆认为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因为学校从十几年前开始便十分重视古诗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现在古诗文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一种知识点,而是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的底色。据了解,学校根据学生们兴趣和学习程度的差异,制定了A、B、C三种个性化古诗文教学方案。在预备年级学生还未入学的那个暑假,学校就在假期作业中加入了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我们学校连续12年摘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的团体冠军,又培养了这几个能够代表上海初中生征战《中国诗词大会》的优秀孩子,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看重单个或部分学生的培训,而是将古诗文学习当作一种全校性的目标。”綦荆坦言,每一位语文老师同样也有“学习目标”,除了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注重提升教师阅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之外,每年5月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启动时,语文组还会召开会议,统筹资料、分派任务。
“我们现在把古诗文教育形容为‘隐形的翅膀’,因为它已经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綦荆强调,古诗文中浓缩着古人的智慧,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人文家国情怀、为人处事之理,“学过古诗文的人,对花草树木的感受都会和一般人不一样,多学学古诗文比读‘心灵鸡汤’更好”。
文:朱颖婕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