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垃圾分类,用“绿色”装点城市美好生活
上海日产垃圾2万吨,12天就能堆出一座东方明珠———“垃圾问题”关乎每一个上海人,关乎上海的未来。日前,上海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打响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攻坚战。
垃圾史是人类的另一部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史是人类的另一部历史。有史以来,如何与垃圾“相处”始终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在古代的特洛伊城,废弃物有时被丢弃在室内,或者倾倒在街道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开始设置城市垃圾场。雅典议会规定清洁工必须将废弃物丢弃在距城墙不少于1600米的地方,并禁止人们向街道上丢弃垃圾。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这被史家认为是首次使用了“垃圾”一词。
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城市的卫生状况明显恶化,产生了城市理论学者芒福德所说的“世界上迄今为止最糟糕的城市环境”。法国农业学家西尔吉在《人类与垃圾的历史》的开篇写道,“像人类历史一样,在20世纪飞速发展的时代,垃圾同样有它的传奇故事。”书中讲述了生活垃圾的奇遇和不幸,它们的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唤起了人们把废弃物改变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则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垃圾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城市文明同行。倾倒、焚化、减少数量、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几千年来人类处理垃圾的方式映射了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记录着文明演进的步伐。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文明自觉
早在2000年,上海就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如果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那么,垃圾分类回收就是变废为宝的第一步。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生活理念,是值得推崇和赞美的。然而,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难就难在让市民转变观念,难就难在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文明自觉、一种习惯养成。
大调研中发现,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市民参与率不高,分类减量不明显。分类垃圾箱摆了,免费垃圾桶发了,标语口号贴了……但不少地方“热热闹闹走过场”,没有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抓落实。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我们每个人也应是垃圾污染的治理者。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每一个市民都应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就如不闯红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一样。当然,渲染城市美好生活的底色,这既要有硬件投入,又需要加强制度供给,还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正确引导。到目前为止,垃圾分类已覆盖上海500多万户家庭,诸如“绿色账户”、“扬波模式”、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松江南良苑模式”、打造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的“崇明特色”等等,这些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让人们感到生活垃圾分类其实不困难、不麻烦,及时推广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习惯。
要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卓越心
垃圾分类处理是系统工程,无论是“软件”的研制,还是“硬件”的打造,都需要政府、社会与公众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卓越心。于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有时候,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回收方式的便民贴,胜过一个高档垃圾箱。在日本,喝完一瓶水,扔垃圾至少可以分三种:瓶盖、瓶体上的塑料膜、压缩的瓶体。其认真、细致,由此可见一斑。垃圾分类是个全球性难题,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才有今天的成效。上海的生活垃圾治理亦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效的垃圾分类和优美的环境是每个市民期待的社会治理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面向未来,追求卓越,就要“向国际知名标杆城市的管理标准看齐甚至超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城市生活注入更美丽的风景,使上海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作者: 晓彦
编辑: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