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河流中,《凭什么》如礁石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

2018-04-11信息快讯网

在时间的河流中,《凭什么》如礁石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信息快讯网

▲小说集《凭什么》中的配图照片(一毛/摄)

当年轻“你”“我”“他”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对过往片段的生动回溯,岁月便拥有了温热的记录。日前,上海作家王小龙非虚构新作《凭什么》由出版社推出,以扎实明晰、细致鲜活的叙述,描摹了个人记忆和时代生活。

作家陈村曾在网上读过诗人王小龙的散文,并评价道:“这种酷情(残酷深情)的文字别人写不上来。大家拍手,都怪他怎么不编成集子。现在,书来了,读者可以分享网友们拍手的快乐。”

作家金宇澄感叹“作者生动的感官记忆”,“我们毫无防备,常被王小龙这只突然伸来的大手,一把攥紧了心脏。”

在时间的河流中,《凭什么》如礁石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信息快讯网

王小龙在新作中努力追寻自己的过往,但《凭什么》并不局限于个人生活经历,相反,作品视野阔大,试图重现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的上海的珍贵留影。王小龙描摹和抒发的这些“旧梦”,在时间的河流中,如礁石一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全书有对生命的思索,也有最家常的欢愉,凸显出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坚韧形象。

正如作家萧耳所说:“王小龙讲述的那些片断、记忆、故事,如今没有经历过那些个时代的下一代读之,或许会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觉,像我这样在童年见过亢奋场面的,一勾连起某种记忆,依然有种肾上腺激素分泌忽然旺盛的激动,那浪漫、迷狂、飞升犹在。”

除了小说和诗集《每一首都是情歌》等,王小龙的纪录片代表作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莎士比亚长什么样》等。

在时间的河流中,《凭什么》如礁石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信息快讯网

<<<<延伸阅读【创作谈】

过去的自己又熟悉又陌生地接踵而来

文/王小龙

整理《凭什么》书中这些文字,一不留神就会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谁都有面对自己的时候,都知道并不是什么愉悦的经验。饥饿和屈辱,马虎和麻木,自不量力的年代,陡然升起的陈旧背景前,过去的自己又熟悉又陌生地接踵而来,往往是你还没从错愕中清醒,他已飘然而去,影子长长地拖着支离破碎的人生。

这些文字大多写在网上,作家陈村主持的论坛《小众菜园》。真好,写一段贴一段,有时干脆在线打字,鼠标一点,传送出去,那种即时发表的快感是爬格子写作时期无法想象的。真好,可以装傻充愣,可以改头换面,可以丢掉日常的惺惺作态,可以不在乎你来我往的方式。

我虽野蛮,菜农们却很友好,宽容和勉励都在跟帖的方框里了。这个已经不复存在的论坛,当年都有谁谁出没就不说了,恐有大旗虎皮之嫌,我会永远记得几位线下交往也同样不虚伪不矫情的人物。

我写诗,相信诗是高明的虚构,也是高明的非虚构。我也做纪录片,明白纪实比较麻烦,杜撰相对安全。这些文字的写作介于非虚构和虚构之间吧。让我不太自信的是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荒唐和混乱中的那份欢快,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和认可。

每篇背后都能带出一大堆令人难堪的往事,情境记忆、感官记忆太好的人就这点麻烦,毫无防备地被过去伸来的一只大手攥紧心脏,啥名堂呢。于是,尽量写得好玩些,讨喜些,不然会被记忆的浪头拍死。

在时间的河流中,《凭什么》如礁石般抵御了遗忘的冲击-信息快讯网

这本小书大致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看上去故事性强一点,后面就真有其人从实招来了。因为起先想的就是写到1979年为止,那年我离开工厂。前几年陆续投稿《上海文学》,都发表了。整理成书的时候神差鬼使增加了后来的几篇,最后的《搬东搬西》也写在好几年前,不过补上了最后一次搬家。这些年来,上海人谁家没搬过?一个个家,串联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也算回头收拾足迹的一种方式。比较突兀的是《凭什么》,诗集《每一首都是情歌》的后记,记录了80年代以来"生活的一部分"的感想,诗的行旅中的感想,那无可救药的浪漫性情,不会多余吧?

人生不过短暂一瞬,所以,一切并没过去多久,就在这薄薄一册之间。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