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深呼吸 | “和稀泥”的明星导师不受欢迎的背后:综艺节目,能否回应观众的专业期待
当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以明星导师为最大看点,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屡屡引发热议。在好几档节目中,一些导师不专业、“和稀泥”的态度激起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另一些导师则因为专业的讲解、认真严肃的评审态度而“圈粉”无数。
观众对导师的好恶选择,引出了几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一档综艺节目需要导师,这个角色设立的初衷是什么?除了娱乐以外,观众对于综艺节目还有怎样的诉求?专家指出,眼下综艺节目涉及的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元,为观众了解各种流行文化和文艺形式打开了一扇窗;观众在“看热闹”之余,更希望看明白个中“门道”,习得相关的知识和鉴赏能力。仅靠“流量明星”加上一些“爆点”的模式,显然难以回应观众的专业期待。
甄选不专业、点评无“干货”,“和稀泥”的导师引发不满
在最近热播的一档街舞综艺节目中,导师的表现成了观众争议的焦点。流量明星易烊千玺作为节目导师,一开始如同“好好先生”,选手来一个晋级一个,却几乎没有从专业角度给出任何点评。当发现名额不多的时候,他又让每一位选手待定:“您跳得特别好,但是毛巾(晋级用的道具)数量有限……”他的表现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批评他“根本不配做导师”。放在平时,或许会有人用“善良”“心软”来维护这位年轻明星。但这次真正“惹恼”观众的,是他身为导师,在甄选时不专业的态度。
其实,在节目中“和稀泥”的导师并不在少数。在二选一的晋级中,观众除了关心输赢之外,更想知道胜出的选手表现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但是一些导师往往从职业、性别、故事出发,因为选手的“不容易”而表示支持,表态的理由中唯独没有技艺方面的分析。在此前一档表演竞技节目中,宋丹丹的选择几乎一边倒地向喜剧演员倾斜,却很少具体评析选手的表现,甚至在投票前先考虑“现在比分多少了”,她的态度也受到了观众诟病。
导师区别于嘉宾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于选手,是专业引领;于观众,是讲解释惑。只是在娱乐经济、粉丝经济的影响下,很多节目中导师的作用被“带偏”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保和指出,从近年来综艺节目的整体情况看,不专业的导师越来越多。很多节目邀请流量明星来充当点评的角色,在专业领域势必会少一些底气,并因此而怕得罪人、不敢放开说,只能“和稀泥”:“真正有些严肃专业的意见,不仅不热闹、不好玩,有时候还会伤人。”相比之下,刘欢在几档歌唱类节目中树立起“高标准、严要求”的权威,每次点评都“干货”满满,因而在观众中积攒下良好的口碑。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刘天池,她在一档节目中的身份是表演指导,一开始并没有作为主要嘉宾出现。但由于她的专业讲解部分很受观众喜爱,节目后来特意增加了她的出镜率。
增加知识性,节目才能对不断“进阶”的观众保有吸引力
观众会被专业的导师“圈粉”,对不专业的导师“吐槽”——这样的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诉求不仅仅止于娱乐。如何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艺术鉴赏能力,来更好地欣赏表演,正成为越来越多观众对节目的期待。
节目在变。眼下,综艺节目涉及的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元,其中不乏歌曲创作、表演、说唱、街舞等从前很少在大众面前进行展示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宋维才告诉记者,自己曾推荐学生观看一档表演类综艺节目:“它虽然有别于专业的表演教学课,但是从点评,到幕后的化妆,再到准备现场的拍摄,都可以让人了解到很多专业性的内容。”镜头之外,一段成功的演出背后有哪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能够算是高超的演技?说唱包括哪些技巧?街舞分什么种类?导师们所承担的,正是专业引领和知识普及的功能。
观众也在变。当然,不同类型的节目会有不同的细分观众,《中国诗词大会》《最强大脑》和《中国新歌声》的观众群体,对知识性的需求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宋维才指出,即便是对于偏娱乐性的节目,如今的观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因为在近年迅猛发展的综艺真人秀浪潮中,观众积累了大量的观看经验,审美的标准有了整体提升,在“看热闹”之余还希望“看门道”的人越来越多。要在今天对观众有吸引力,综艺节目应当更多地拓展自身的“维度”,而增加知识性,承担起艺术普及和教育的功能,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点。
作者:本报记者 钱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