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网养殖将成历史,我们要和太湖大闸蟹说再见?

2018-04-16信息快讯网

围网养殖将成历史,我们要和太湖大闸蟹说再见?-信息快讯网

延续30余年的太湖围网养殖即将成为历史。记者从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已联合发布《关于太湖网围拆除的通告》,9月30日前,养殖使用权人应按照补偿方案的规定签定围网拆除补偿协议,由发证机关收回养殖使用权;12月31日前,自行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办理移交手续;明年6月底前,太湖苏州市行政区域内的4.5万亩围网全面完成拆除任务。

本次拆除总共涉及养殖渔民3005户,具体的补偿方案将由沿湖各区政府制定。太湖围网养殖始于1984年,曾为沿湖地方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做出过巨大贡献。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为了保护太湖水质,围网整治工作也被提上议程。随后的两年间,苏州市的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被缩减至4.5万亩。目前,沿湖的大部分城市已经完成围网的全面拆除,本次要拆除的围网,不仅是苏州,也是整个太湖内最后的围网。

围网养殖被禁后,太湖大闸蟹的产量会受到影响吗?江苏省太湖渔管办对此回应称,“不会影响今年产量,未来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根据围网拆除进度安排,拆除工作不会在太湖蟹生长期期间进行,所以今年太湖大闸蟹的产量将不会受到影响。未来,沿湖地区将尝试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打造标准化生态养殖太湖蟹,品质或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渔业部门也将在太湖开放性水域中实施放流工作,提高野生大闸蟹等水产品的产量,填补围网养殖缺口。

历史上,苏州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河蟹苗资源的地区。大闸蟹又称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甲壳纲。河蟹是从海中迁入淡水的洄游性动物,每年秋冬之交,二龄蟹(实际为18个月左右)成群结队,顺流东下,到江海交汇的浅海水域中产卵繁衍后代。卵经过多次蜕变,发育成幼蟹,然后,随着潮流,上溯到淡水江河湖泊等水域栖息成长。有史以来,河蟹生产一直依赖天然产量。1958年后,由于兴修水利,沿长江都建造了防洪闸坝,从而截断了蟹苗洄游的通道,加上工业污染,河蟹产量急剧下降。苏州市水产研究所(前身为苏州淡水渔业指导站)从1961年至1963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野年调查研究,于1963年在太仓县浏河口第一次发现了我国的河蟹苗资源,摸清了河蟹的生长特性和洄游规律,采取了在蟹苗旺发期灌江纳苗,即打开沿江闸门,让蟹苗随潮水流进内河湖泊,以及人工捕捞天然蟹苗放养到内河湖泊等措施,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此项科研成果自1966年起即在江苏全省推广。现我国沿海水域,北自辽河口,南至珠江口均有蟹苗发现,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相继移殖蟹苗,放养到淡水河湖,中华绒蟹己不再局限于阳澄湖和太湖,从此滋味鲜美的河蟹己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文:本报记者 赵征南 驻苏记者 叶志明

图:江苏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编辑制作:赵征南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