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孩子也有春天! “久牵”,18年牵手农民工子弟寻找幸福人生路
▲2004年,部分久牵学员的合影(四排右一为张轶超)
五角场大学路301号702室是一间闹中取静的民居,同时也是很多周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同的“家”。这里的顶层阳光房,收藏着春夏秋冬的每一缕温暖;阅读室和乐器室里,承载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梦想。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久牵”。
始于2001年的“久牵”,创始人是张轶超,最开始,他只是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而“久牵”是一支志愿者队,为杨浦区江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供支教服务。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张轶超毕业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理由,“久牵”也因此延续了下去。
如今的他在相对来说更国际化的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任教,而业余时间,他则将先进的课程和理念带给更多“久牵”的孩子。
“我喜欢当老师的感觉”
嘉定区长征乡,也就是现在的普陀区真如地区,是张轶超从小生长的地方。在他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有平房,有田地,还有特别的乡音。2001年,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复旦大学的张轶超来到江湾地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在那一瞬间,他想起了自己的农村童年。
那之后,张轶超和几名同学自发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给孩子们进行课外辅导。他们在一个名为“久千公寓”的小区内租借了一套公房,开辟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中心,不但教授课外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陪伴孩子慢慢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久牵”的雏形。
这段经历改写了张轶超的人生轨迹,他意识到两件重要的事,第一是“我喜欢当老师的感觉”,第二是“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手,我要一直牵下去。”2002年从复旦毕业后,他来到刚刚建立的平和高中部担任知识理论课教师,同时决定将“久牵”延续下去。
带给孩子的是更丰富的生活
目前,“久牵”拥有四个固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上海唐镇中心、上海五角场中心、上海宣桥中心、云南勐腊中心。此外,志愿者还会不定期赴河南、安徽等地的上课点进行短期支教,据统计,已累计服务1000多名学生。
张轶超介绍,2006年至2010年,“久牵”的教学重心主要在于艺术教育。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合唱、古筝、扬琴、琵琶、钢琴、吉他等各种器乐课程逐渐丰富。对于喜欢画画和手工的孩子而言,美术课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他们还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共同创作。通过这些音乐艺术类课程,孩子们启迪了自信,发掘了天赋。之后,“久牵”又陆续开设了阅读、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
往大了说,张轶超希望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发掘自身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往小了说,他希望孩子能学到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并始终做一个正直、上进的人。
引入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创意
张轶超开始把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创意引入了“久牵”,希望给“放牛班”的孩子一个国际化的未来。“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张‘卡通安慰贴’,而是看到更大的教育世界。”
受到IB课程培养目标的启发,张轶超将一套独特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估指标引入。这套评估指标包括六种能力: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技艺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它们对应着不同的课程和活动,孩子们通过学习就会获得这些能力指标的具体分值。
在这套评估指标中,孩子们只要参加的课程和活动越多,能力就会进步,分值就会提高,也就是说“学习了,就会越学越好”。这是更符合人的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不管是到国外深造,还是在国内做一个平凡的面包师,他们都应该是同样幸福的,因为他们都通过‘久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张轶超这样说。
文:朱颖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怡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