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草的召唤,请收下这张大自然请柬
人间四月天,芳草始生,樱花成云,恰是踏青好时节。眼下,都市人不愿负春光的心理需求集中爆发,带动了“花草经济”的大热——国内外赏花旅游路线持续火爆;鲜花电商平台崛起,养花插花渐成日常风尚;多肉植物大面积"圈粉",各种晒图背后是主人养宠物般的喜上眉梢;园艺达人持续更新花草种植心得,小众博物学图书悄然升温……绿意,不仅点亮了生活的表情,也安放了水泥森林中渴求都市闲情的心灵。
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总有人抱怨似乎失去了欣赏自然之美的时间和心境。其实,小区里、阳台上的方寸空间,也能一窥自然界奥妙。
▲以上三图均选自叶子所著《原来野花这么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近年来倡导博物学,他不仅写书,还参与多种博物类丛书的策划出版。“观照万千植物的博物学,不只是观察和开列清单,也是城市人文情怀的体现。”他说,绿植热以及背后博物学的兴起,是对自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不妨接过大自然发出的请柬,全身心体验绿植带来的惊喜,过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生活。
对绿色的天然向往,融入当代城市生态发展蓝图
爱花草,有许多种理由。日前在沪举行的思南读书会上,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谈瀛洲、画家孙良从植物申发开去感叹:“花儿是一种奇迹般的东西,你如果亲手种出过花来,你就会想重复这种奇迹的体验。但这其中只有一半是你创造的奇迹,另一半是造物创造的奇迹。”
▲《人间花事》一书插图(孙良 绘)
从童年就开始养花、为花卉写下美文的谈瀛洲,常被朋友们笑称为"花痴",他觉得都市人群尤其需要与植物产生关系,“我们行走时通常踩着柏油马路、人行道,跟泥土的接触特别少。其实,和活生生的植物打交道,不亚于摁下心境休息与复苏的开关。种花不在于多少,尤其在上海这种空间紧张的大城市,窗台上种个两三盆就能带来赏心悦目的怡情享受。”
如今,对绿色的天然向往,不仅是个体或家庭的“小确幸”,也融入了当代城市生态发展蓝图中。国内外建筑师纷纷尝试立体种植设计,为大都市披上一层“绿色肌肤”。
比如,意大利米兰的“垂直森林”,是一对分别高111米和79米的双子楼,沿着外墙体层层种下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1.1万株草本植物,错位布置的阳台,既实用又美观。新加坡樟宜机场采用大型垂直种植系统,将东南亚赤道雨林引入3号候机楼内部,植物挂毯巧妙将庞大工业建筑划分为不同的陆、空部分,并直通垂直空间的登机区。
在上海,也有不少绿意引入钢筋混凝土的创意。从地铁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1号口走出来,眼前建筑外立面披着绿色植物组成的“外衣”,绿墙种植面积约1508平方米,外墙绿化引进原产新西兰的千叶草,这种植物只要给一点阳光和水分,就能摇曳生姿,即使零下10℃低温也能顽强生存。到了高温天气,密布植物将有助于降低建筑内部温度,吸收汽车尾气,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建筑周边微环境的空气质量。
此外,浦东机场T2航站楼部分区域被改建成“候机室里的丛林”、九江路一幢老建筑中庭藏着迷你版“垂直森林”、苏州河畔天安阳光广场打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它们无不集环境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和社会价值于一体。在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看来,“垂直森林”或许是未来都市生活的样板间之一,平面绿化正向立体绿化延展。
从曼妙花影中,收获另一种都市闲情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人在悉心照顾植物、拥抱花草的过程中,重新思考自身和自然的关系,向往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种花人有时也会‘失控’,要避免养花成为负担,种植和观赏说到底,是怡然自得的都市闲情,从中体会人生况味。”谈瀛洲举例说,仙人球“大豪丸”花和昙花都是开放时间很短的花,但正是在浓缩过程里,他察觉到美。“尽管塑料花比鲜花持久得多,但我们还是会送女孩子鲜花,就是因为鲜花不单单是对女性美的一种恭维,也包含了美的戏剧,生命的戏剧。”
“对植物的喜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特点。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传统花鸟文人画也倾向于表现大自然的灵动,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孙良说,人与自然是"对话请教"的和谐共生关系,而植物的灵性与智慧,往往能启发人们对春花秋月的思索。
因此,谈瀛洲在第一部花事随笔集《人间花事》里,为家庭中惯常养植的扶桑、昙花、茑萝、仙客来、风信子等50余种植物郑重立传,娓娓道来人与花草间的情缘,花事典故、种花秘籍信手拈来,与养花轶事相映成趣。其中《芍药》一文不仅“科普”了芍药品种与种植经验,还引用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所说的"情波",认为“与花的凝视似乎有着能够流注进灵魂的神秘影响,令人得到美的滋润与温暖,并念及逝水如斯的光阴”。
▲叶子《原来野花这么美》《原来乔木这么美》
商务印书馆近年来引进出版了“自然文库”“博物之旅”等多套丛书,在图书市场自成一景。博物写作者仿佛都有姿态谦卑的共性,东方出版社推出的叶子植物笔记系列《原来野花这么美》《原来乔木这么美》,为47种台湾乔木、57种路边野花盖了一座“纸上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周旋于层层树冠枝丫之间,敏锐探寻汲取着植物的芬馨。
在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总顾问薛晓源看来,绿植进入大众视野,对美学的苏醒大有裨益。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中蕴藏着大千世界,花花草草的学问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这种“无用”恰是博物学的魅力。“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你我,身处高速复制的时代,与植物共处,如同打开一扇门,洞窥天地大美。看似小众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深度求知、艺术鉴赏、科技人文融合的多元欲求。”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