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放流长江 ,回归自然
4月14日上午,2018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沿江大道胭脂园进行,500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顺利放流长江,回归自然。这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0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中华鲟放流史上年龄梯队最丰富的一次。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包括5个年龄梯队,跨越了2009年至2017年各年龄阶段,对中华鲟野生资源具有系统性的补充作用。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挤满了前来观看放流的宜昌市民和学生,等待放流的500尾中华鲟被盛放在五个大水池子里,工作人员通过工具将池子里的中华鲟运送到临近长江的三个放流点,这些中华鲟通过放流处的闸口滑入长江,预计20多天后抵达入海口。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姜伟介绍,此次放流最大的中华鲟已有9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陆续达到性成熟。特别是放流了60尾7至9龄体格健壮的雄性中华鲟个体,以改善目前野生中华鲟雄性成鱼比例较低的现状。
他告诉记者,今年放流中华鲟的标记采用了比往年时效更长的声呐标,连续工作时长可达10年,如果这些放流的中华鲟能够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并顺利洄游繁殖,其体内的声呐标记发射的信号将会被监测系统接收到,这在放流历史上尚属首次。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整个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中华鲟是长江旗舰物种,受生态环境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近年来,每年洄游进入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不足百尾,这表明分布于长江及近海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较为稀少。
为保护中华鲟,相关部门自1984年开启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并于2012年在宜昌市胭脂园设立“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确定每年4月中旬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
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放流17500尾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今年放流的是2011年至2014年出生的子二代中华鲟,平均体长110厘米,平均单体重量达到5.5公斤。
人工增殖放流大规格的中华鲟对于野生群体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有三至四成顺利洄游到了大海,放流鱼体规格越大,洄游成活率越高。
为掌握中华鲟降河洄游运动规律,科学评价放流效果,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融合声呐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河口、覆盖长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
今年,中华鲟研究所对放流的中华鲟采用了体外T型标记、PIT标记和声呐标记以及DNA数据采集,建立了放流群里遗传分子信息数据库,并在长江干流的监利、城陵矶、武汉、汉江、湖口、彭泽、南京、江阴及支流的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入口设置了监测断面。部分重点断面进行了加密布设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及时掌握放流中华鲟的洄游动态。
近几年,中华鲟研究所在行业内率先突破了中华鲟单雌性繁殖技术,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再增添一项技术保障,构建了中华鲟人工种群遗传谱系,对人工种群实行了科学的遗传管理。
除了中华鲟保护以外,三峡集团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流域鱼类保护、生态调度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后掌握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并实施增殖放流,已累计放流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近150万尾。
文:驻鄂记者钱忠军
图:三峡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