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到学霸——给90后讲讲马克思(三)
1836年,柏林的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里,一个18岁的青年站在书架前,他贪婪地浏览着图书,似乎要买下整个书店,他请老板帮他寻找《法哲学》,目光又贪婪地盯上了《法哲学》旁边的《艺术史》,他不知道自己面前已经堆了一大摞书。这个青年就是马克思,这种逛书店的方式是他的常态,当然,还有另一个常态——结账时的犹豫,没有能力付足现金,只能给家里邮寄账单。这就是18岁的马克思,就读于柏林大学,正在走向一条成为超级学霸的道路。鲜为人知的是,马克思最初就读的并不是柏林大学,他一开始也不是一个“学霸”。
一年前,17岁的马克思上了大学,按照家人的意愿,他选择了波恩大学的法律专业。大学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来到了!终于摆脱父母的唠叨了!马克思像出笼的小鸟满心狂喜,他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年轻人的躁动与轻狂——他参加特里尔同乡会,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携带被禁止的武器,参与喝酒、决斗,甚至被关过禁闭。他迷恋于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还经常给父亲寄去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但在父亲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的表现。他写信给马克思说道:“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此外,马克思大手大脚地花着父亲的钱,在当时,最富有的人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五百塔勒,但马克思一年要花掉七百。
同时,马克思在猛烈地追求他的青梅竹马——燕妮,追求的方式是用情书不断地“轰炸”。燕妮没有被这些情书冲昏头脑,面对马克思不着边际的浪漫情诗,她忧心忡忡地给马克思写信说:“卡尔,我的悲哀在于,那种会使任何一个别的姑娘狂喜的东西,即你的美丽、感人而炽热的激情、你的娓娓动听的爱情词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动人心弦的作品——所有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绝望……所以,我常常提醒你注意一些其他的事,注意生活和现实,而不要像你所喜欢做的那样整个地沉浸、陶醉在爱的世界里,耗费你的全部精力。”
父亲的叮咛,爱人的忧愁,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他的大学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偏差,如此下去,那个中学时代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充满幻想、麻烦缠身的公子哥。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马克思决定转学,前往柏林大学求学。
1836年10月,马克思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求学道路,他对此仍然心存芥蒂,并不情愿。因为无论是马克思生活过的特里尔还是波恩,都属于欧洲西部,而柏林属于欧洲东部,而对当时的欧洲来说,西部远远比东部繁华。因此,马克思不太愿意去一个相对落后的陌生地独自生活。
到了柏林以后,马克思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别的时候,那会使我异常高兴,会激发我去观察自然,还会燃起我对生活的渴望。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难受,因为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起消化,最后,艺术也不如燕妮那样美。”尽管有一百个不情愿,尽管要与燕妮异地恋,但是马克思在清静的柏林大学校园里,彻底变成了一个“学霸”。
马克思的转变与柏林大学的整个氛围是分不开的,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他提出大学有双重任务:对科学的探求以及个性与道德修养,这也奠定了柏林大学的办学基调。这所大学出过很多名人,思想巨人黑格尔在这里担任过哲学系主任,后来出任校长,他在这里发表过著名的《柏林大学开讲辞》。中国也有很多思想家、理论家在这里就读过,比如陈寅恪。周恩来和郭沫若也在这里获得过名誉博士证书。
哲学家费尔巴哈曾在这里就读并拿到博士学位,他曾给父亲写信这样描述了这所学校:“在这里根本用不着考虑饮宴、决斗、集体娱乐之类的问题。在任何其他大学里都不像这里这样普遍用功,这样对超出一般学生之上的事物感到有兴趣,这样向往学习,这样安静。和这里的环境比起来,其他的大学简直就是乱糟糟的酒馆。”
入学第一年,马克思“敞开肚皮读书”,他广泛阅读了法学著作,重点学习了哲学,并且准备写一部法的哲学,天才的头脑一旦开始经历刻苦的学术训练,带来的就是思想的快速升级。马克思的“学霸”体现在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阅读和思考,由于大脑CPU运转过热,马克思曾经一度“死机”,重病住院。即便是住院休养,马克思仍然认为这是一段难得的学习时间,索性把黑格尔的著作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黑格尔哲学以艰深晦涩著称,许多学生甚至需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通读黑格尔的全部著作,而我们的马克思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掌握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套路”。当马克思恢复了健康,他立即参加了一个叫“博士俱乐部”的群体,这个俱乐部里“是一些有抱负的青年人,他们大多已经完成了学业。那里充满着理想主义、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自由的精神。他们最多的精力是致力于黑格尔哲学”。
新世界的大门向马克思敞开了,在他从浪漫主义转向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他有几天甚至完全不能思考问题,他像个狂人一样在花园里乱跑,他在新的思想领域里兴奋着,沉醉着,“他自信的步履敲击着地面,震怒的双臂直指苍穹。”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时间,就不会有后来真正的马克思的出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一步,也就是对黑格尔思想的学习,这正是在马克思20岁左右的大学阶段里完成的。时隔20多年以后,马克思回顾起青年往事时说:“我要公开承认我是黑格尔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不幸的是,两年之后,马克思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无法批评和唠叨马克思了。这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个终生的遗憾,马克思离家求学的过程中,追求过诗歌、追求过爱情、追求过哲学,却唯独与家庭渐行渐远。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去世以后,马克思一直心怀愧疚,把父亲的照片放在上衣内侧口袋里,永远随身携带。当马克思也去世之后,恩格斯把这张照片放在了马克思的灵柩里。至亲的去世使马克思真正成熟了起来,他开始写作博士论文,开始独自担负起自己的人生。
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时期,回首马克思的大学时光,既有“衣马轻肥”,又有“书香醉人”,无论如何,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这才是最重要的。青春最为宝贵,也最容易浪费,好在青春允许我们去犯错和改正,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趁着青春年华还未消散,静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让自己的头脑更有智慧,这样的人生才不虚此行。
-本讲完-
本讲老师: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