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阶段:1863年初,决定更名为《资本论》,原题留作副标题
《1857-1958年经济学手稿》是按“五篇结构计划”写作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按“六册结构计划》撰写的。 1862年底,马克思决定将“资本论”作为他著作的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作为副标题。这一年12月28日,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提到这一变化。自这以后的20年,马克思矢志不移地从事《资本论》创作,直到1883年去世时,还在继续修订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
马克思决定写作《资本论》后,就完成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把《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完整地作了阐述。在我看来,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能简单称作《资本论》第一稿,但却不失为是“《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同样,《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也不能简单称作《资本论》手稿,但却是“通向《资本论》的历史路标”。目前世界上的主流研究者均认为,前两部手稿还不能简单地称作《资本论》的第一稿和第二稿。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按照五篇结构,共写了7个笔记本,翻成中文有100多万字;1858年2月,马克思决定将五篇结构改为六册结构,并按六册结构写了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一分册”实际上只是六册第一册《资本》的第一分册,而不是六册中的第一册。六册结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计划中的“第二分册”,共有23个笔记本,现在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第32卷至第37卷,共六卷,共计300多万字。在按六册计划写作期间,马克思决定写《资本论》,后来又写了《1863-1865年<资本论〉手稿》”,第一次把《资本论》三卷完整地写在其中。
▲《马恩全集》俄文版第2版
关于“五篇结构计划”
“五篇结构计划”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结构计划。其中第一篇是“一般的抽象的规定”阐释劳动、分工、价值、货币等几个社会都存在的一般范畴;第二篇“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阐释资本主义社会与三大阶级相应的三大范畴及其本质及其经济关系;第三篇是“资产阶级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阐释社会经济关系在资产阶级国家内的总和关系;第四篇是“生产的国际关系,是对外贸易或国家对外的阐释;第五篇是”世界市场和危机”。这一结构依循了黑格尔的一般、特殊、个别的逻辑演进关系,也是马克思提出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国家功能、世界市场,学术界折服于马克思逻辑体系的前瞻性
按此逻辑,先谈一般的抽象的规定,马克思先是打算从货币开始,后来发现货币只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化形式,最后决定从商品范畴开始,究,这就形成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五篇结构计划”的思想史的价值何在?在国际学术界,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构想,具有极大的学术上的创新性与思想上的前瞻性。
第一,把国家写进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是马克思的首创。1776年亚当·斯密撰写的《国富论》,提出“国家是守夜人”的命题。他认为,国家只需做好三件事:保卫国防、维护社会治安、建立必要的公共设施。经济运行就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但是,从1825年开始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实际地否定了斯密的这一命题。每隔大约十年发生一次的经济危机,宣告市场不可能自发地平衡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直到1936年,凯恩斯才站出来说,自由市场经济的“信条”已经过时,“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常态,他提出了“国家总揽”的改革方案。自此市场和政府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的共同作用得到认可。但在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国家经济职能应该列入经济学研究范围,独树一帜,开创了经济学的新境域。
▲凯恩斯,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国家对外一篇中,马克思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一是财政税收作为政府职能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二是人口、移民作为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其中包括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迁徙问题。
第三,第一次从经济学体系意义上提出世界市场范畴。此前经济学家至多提出国际贸易的概念,关注的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商品往来关系,但世界市场却是一个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体上的经济关系,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探索。
现在关于美中贸易战的说法并不完整,这是市场经济是单边主义还是全球化的问题。其实,市场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流通与贸易等,市场是要连接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准确地用“世界市场”表达整体意义上的经济学内涵。经过160年,国际学术界认为马克思的“五篇结构计划”,充满着对当代经济学发展命题的丰富内涵,有人认为是“天才的猜想”, “提出了预设的命题”等等。
社会学、历史学贡献:人发展的三大形态、科技是生产力等
除了经济学的贡献之外,《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资本章”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除此,还对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所有制形式、异化劳动和资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等理论作了论述。我这里列举的五大理论,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
▲《剩余价值学说史》原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后来曾计划把它编成《资本论》第四卷,但最后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编成出版,译者郭大力
比如,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三种结合的形式: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第一阶段生产力非常落后,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别人单独生存下来,以血缘关系、氏族关系为纽带等,就存在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第二阶段,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能力,通过商品交换维持彼此的关系。此时社会进步了,物的关系统治着人的关系,是一种商品关系。第三是未来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会受制于生产某一产品的专门功能,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共同所有,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
比如,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考察。马克思当时比较了三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日尔曼生产方式。马克思提供了比较历史学研究的典范。中国学术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讨论过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
比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判断。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邓小平明言,其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受此启发,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理论的新见解,后来发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
关于“六册结构计划”
1858年2月,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六册结构计划”的设想。这里的“六册”是指: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这六册。与“五册结构计划”相比较,主要变化在前三部分,原来第一篇不再独立成篇,原来第二篇分为三册,这样“五篇”就变为“六册”。“六册结构计划”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三大阶级之间经济关系及其本质,特别是突出了资本范畴及其理论的重要意义的研究。
第一册《资本》如何演化成“四篇三章”结构
在进一步的探索中,马克思集中于第一册《资本》结构的思考,形成了“四篇三章”的结构:第一篇是“资本一般”,包括资本生产过程、资本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共三个部分。这里抽象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不同资本的特殊规定:第二篇在“许多资本之间的竞争”中,阐释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许多资本之间的竞争。“许多资本”是指不同资本的差异性,相互之间的竞争。
▲“六册结构计划”与《资本论》结构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一般到许多资本,再后就是信用资本和股份资本。竞争促使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作为一个润滑剂,减缓不同资本竞争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信用发展导致银行及其职能的出现。银行通过发行股票,组建股份企业。从事大型的工业和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股份公司,“恐怕世界上到现在还没有铁路”。
到了股份资本,资本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认为已经是导向共产主义的形式,因为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许多资本家共同的资本,它带有资本的社会性质,所以马克思用的是导向共产主义,但不是共产主义。这种形式反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说明私人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尖锐矛盾,资本不得不放弃自己完全的私有性,寻求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第一册《资本》的四篇。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的批判·第一分册》,主要包括的价值和货币这两章,就是按照“六册结构计划”来撰写的。
发现自己未搞清生产价值、绝对地租等问题,《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越写越长
马克思在1861年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即资本章。马克思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现实的关系,二是劳动力商品和工资本质关系。马克思花了极大的精力,深入地研究了价值向生产价值转化的问题,接着又在细化级差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地租理论,从而为价值和生产价格转化关系论述提供了“例证”。马克思还对剩余价值思想史过程作了深入探索。现在留下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成为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长达1400页卷帙浩繁的手稿。剩余价值理论史部分,写满了其中的10个笔记本。
我最近写的论文题目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第四卷吗?”答案不是,这是误判。后面还有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是“1862-1863年手稿”里阐释的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2卷手稿
关于《资本论》的“四卷结构计划”
到了1862年12月,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出版自己的经济学著作。其实,马克思说的《资本论》只包括“六册结构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本质的规定,其余问题,除了“国家和各种不同形式对社会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外,马克思认为别人可以沿着他的思路继续写下去。
学界激烈讨论:马克思是否放弃“六册结构计划”?
1863年下半年马克思开始写《资本论》,提出了“四卷结构计划”,就是我们熟悉的“资产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和“理论史”。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罗曼·罗斯多尔斯基、马·吕贝尔等学者,就已经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整体结构上,探索《资本论》的“完成”和“未完成”的问题。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一问题探索的焦点是,马克思决定写作《资本论》后,是否放弃了“六册结构计划”?随着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陆续公布于世,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1862年以后,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放弃“六册结构计划”;一直认为“六册结构计划”中的资本竞争等内容,以及国家、国家对外与世界市场等内容,还是《资本论》之后的“可能的续篇”。《资本论》是“六册结构计划”中关于资本本质内容的完成部分,又是先对于“六册”整体而言的未完成的部分。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挚爱,对《资本论》功不可没的贡献
在1863年至1865年间,马克思写的《资本论》三卷手稿,写得非常庞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从1883年到1894年十多年间,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和第三卷(1894年)。因为马克思的手稿非常潦草,有些部分过于庞杂,恩格斯为此作了精细的整理,补写了许多内容。第三卷出版时,恩格斯已经74岁,第二年与世长辞。。
马克思在《资本论》出版前对恩格斯说,“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个著作,坦白跟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让它们荒废,浪费在经商方面,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以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可以说,恩格斯为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劳,无意中将自己的名字与马克思一起,镌刻在了《资本论》的丰碑上。
▲因为马克思的手稿非常潦草,有些部分过于庞杂,恩格斯为此作了精细的整理,补写了许多内容
完成时和未完成时的含义
作为完成的《资本论》,第一,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论;第二,确立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对问题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都在于此”;第三,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提出了工资范畴这一“崭新”的理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工资范畴作为三个“崭新的因素”表明,马克思完成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作。
马克思多次提到“可能的续篇”,说明他还要研究更多的经济学内容。马克思经济思想在1870年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此前,他主要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初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世界蔓延。人们就在思考:东方的非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必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具体地说,东方国家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在走自己的道路的过程中,既能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又能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灾难性后果。一百年以后,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接手这一课题,改革开放40年就是我们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是在探讨马克思留下经济学研究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留下了更多的未完成的经济学课题,实际上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资本论》未完成的课题,需要后人续写。例如,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如何深刻把握当代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如何应对世界市场和危机问题等等。
在马克思诞生200年之际,我们学习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如列宁所说,不能“躺在”马克思身边,而要“站在”马克思身边。直面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发展的现实,发展马克思、创新马克思,写就21世纪的中国版的《资本论》。
整理:李念 金梦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