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着“社交”这一核心本质,淮海中路的商业重塑,从聚焦单体项目逐渐转为更广阔的视角,包括环境、体验、服务等,努力成为值得分享的“社交新标签”。
同时,淮海中路将有越来越多商家启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描摹。通过互动,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作为参与者进入到品牌升级的过程,建立更为牢固的链接纽带,提供更高层次的生活美学服务。
百联集团与锦江国际集团半个月前的一纸协议,把淮海中路这条百年时尚商业名街再度拉回人们的视觉焦点。新规划下,原本分属两家的商业物业将被贯通改造,注入时尚功能和前沿科技,打造成淮海中路中段体量最大的购物新地标。
近十年来,有关淮海中路的商业调整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今,响应《上海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黄浦区提出从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神态、消费生态着手,推动淮海中路商圈整体转型升级,重塑淮海中路商业地标。
曾万商繁茂的淮海中路,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交新标签”。
“得小众者得天下”
“过去的消费偏倚物质需求,现在时代不同,需求变了……”
且慢,这话只对了一半。业内人士这样指点迷津:商业乃至消费的本质中,有一个核心从来没有变过——社交。
先来一次穿越。
淮海中路,曾经的“东方时尚地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上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去淮海路”,是那个年代名媛绅士们给生活“标注”的时尚标签,也在无形中圈定了自己的社交圈。
把视线拉回现在。信息时代,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消费依旧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主动链接”——即消费者通过对品牌、商品的认知和肯定,经由消费,将品牌及商品的个性与品质转化为自身的一种社交标签。
说直白些:你买什么,注解着你的身份。
研究表明,即便是那些不喜欢被框定的“85后”“90后”,也偏爱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确立自己的个性标签。从这一角度说,在充盈丰沛的商业市场中,“得小众者得天下”,谁能把小部分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做深做透,谁就能赢得一方天地。
正是琢磨透了“社交”这一核心本质,淮海路的商业重塑,从聚焦单体项目逐渐转为更广阔的视角,包括环境、体验、服务等,努力成为值得分享的“社交新标签”。
更能洞悉人心
要丰实“社交标签”,就要比别人“更会玩”、更能洞悉人心。经过这些年探索,淮海中路逐步累积了经验。
比如,新天地独创性地引入35家由设计师主导的商业品牌、28家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约15家买手店及明星潮店,通过融入公共空间艺术节,成为推动国内原创设计发展的引擎和城市时尚标杆。再看K11,在沪上率先设立3000平方米的美术馆,开业至今承办艺术展览30多项,各类艺术讲座300余场,开启了普罗大众去商场接触高雅艺术的新体验。
今年秋天,来自英国的快销时尚品牌TopShop中国首家旗舰店将入驻淮海中路,消费者通过预约可享受定制消费服务,店铺有下午茶空间,提供一对一的专属造型搭配师,根据需求量身打造适合不同场合的主题造型。
百联与锦江联手打造的中段大型商业项目命名为“Zone Y”,将引入最新潮的室内健身场所;设立时尚科技板块,定期举办炫酷科技分享交流活动,吸引年轻人重回淮海中路,来社交、来为自己代言。
黄浦区商务委副主任项觉透露,结合智慧商圈建设,淮海中路将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启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描摹。通过互动,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作为参与者进入到品牌升级的过程,建立更为牢固的链接纽带,提供更高层次的生活美学服务,让更多消费者“路转粉”(网络用语,即“路人转粉丝”)。
让“情感通路”颇具格调
未来的淮海中路,越来越多“点状”商业载体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这条长街注定要化身为“情感通路”,让人们的情感诉求在这里有序流淌。
当下,黄浦区拟利用三年时间对淮海中路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改善,全面提升该区域的环境品质、品位和科技含量,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营造标杆式景观,探索可推广的案例。
目前,区域灯光景观更新提升工作在试验段(茂名南路—思南路)取得初步成效,新安装的两排梧桐树叶状灯饰在夜幕中幻化出优雅柔和的光晕,将淮海中路老建筑立面映射得分外动人;金辰大酒店前公交站边的台阶及花坛被设置成街头的口袋休憩空间,实用美观的城市家具将在整条路段推广;路段的立面景观、招牌橱窗也将逐一进行美学设计,贴合城市微更新。
同时,淮海中路启动了慢行导视系统建设,街头老旧电话亭有望成为“交互式的资讯中心”,整合展示淮海路商圈的商业、旅游、文化、交通和便民信息,并通过二维码扫面,实现移动端的应用。
“哪些是淮海中路最值得珍视的基因?那些梧桐叶掩映下的人文关怀、海派情怀。这一点永不会变。”黄浦区这样作答。
作者: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