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上海制造”品牌应以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
培育更多“上海制造”品牌,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中实现,而应抱着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昨天,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接受记者采访,对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进行了解读。
周振华认为,“上海制造”应在产业链上具备掌控力,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关键材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当前国内制造业缺乏对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热衷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但对核心技术并不实际掌握,相关产品的配套科研力量十分薄弱。
对此,周振华表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必须抱着开放的姿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但是,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靠买也买不来,上海要着力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瓶颈,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问题。
周振华举例说,大飞机上某些部位的铆钉,因为需要有强抗疲劳性,因此,后来使用了国外产品来替代。如果上海在这些工业领域突破了瓶颈,将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从这一点来说,上海制造必须实现对产业链的实际掌控,突破“三个关键”,即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掌控。这就意味着要有高质量的要素配置,比如生产设备、产品部件、人力资本、土地保障等;要有高技术支撑,相应的技术手段、标准、专利,都要对标国际水准;要有高质量的供给产出,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并要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
同时,培育更多“上海制造”品牌,不可能在封闭环境中实现,而应抱着开放姿态,融入长三角。周振华说,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上海制造”可以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进行合作互补。
而要实现“三个关键”的突破,单纯靠市场和企业去做难度较大。政府在相关领域需要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
周振华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对科技研发项目的简单投入,一方面,引导最具市场敏感性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以及相关项目的产业化阶段;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为了克服科技研发过程中试验、验证环节的困难,政府需要投入建设更多公共分析测验平台。
此外,对于一些暂时处于低潮的上海“老字号”品牌,周振华提出建议,上海企业需要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像法国著名的化妆品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技术以及原料供应区,在自主研发和制造环节形成了品牌。同时,国内企业必须树立国际竞争意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需要达到国际水平,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并有发展。
“企业还需要有工匠精神,即长期从事某一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以及长期坚持优质生产。”周振华表示。
文:赵松 张晓鸣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张晓鸣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