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个智能传感器六月起走上静安街头
国家发改委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简称“151项目”)于今天举行动员会。截至今年5月29日,该项目已完成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及指挥中心和临汾路街道两处项目试点建设。预计到9月底,将在静安全区布置20万个传感器,以民生热点、政府痛点、管理难点为切入,围绕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构建30个应用场景,从而建成一个具有城市数据综合运营能力、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城市智能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有效调配区域公共资源,使之能分析、能判断、能指挥、能协调、能处置,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据介绍,这30个应用场景中包含了诸多以往城区管理的痛点,比如,在消防泵进出水管上装设水压传感器,通过压力数据推测水泵是否满足扬程的要求;在小区安全通道安装地磁感应器,实时探测到超出阈值面积的物体时上报数据,管好楼道堆物;对老旧居民楼、每层总电表部署电压电流智能分析感知器,预防电表跳闸;在高楼外墙部署摄像监控,利用算法进行高空抛物报警;在沿街商铺进行摄像监控部署,利用算法进行越界报警等等。
在示范点南京西路,基于城市感知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多元汇聚、和商业数据实时接入,让商圈也越来越聪明——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对辖区内井盖、电箱、垃圾桶、道路扬尘等公共部件进行实时监控及报警;通过视频流分析事件智能感知,收集路面人流数据、路段的车流情况,车速、违章等数据,对辖区的人、车做到全面管理和分析;通过网格城运、市政市容作业、城管作业、景观灯光管理、静态停车、重点场所消防监控、环保气象、商业数据等多维城市管理数据汇聚和叠加,以及与2D城市部件图层、3D GIS图层、BIM建筑物内部空间模型等城市管理地图的融合,实现跨区域快速研判、精准指挥、高效处置。特别是,这是公安视频数据首次开放共享于城市管理领域。
按照南京西路保洁水平,要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能够“席地而坐”。“151项目”试点中,与南京西路保洁相关的洒水车、清扫车数据已接入南西街道精细化管理指挥中心,新型废物箱传感器也安装完毕,将从5月1日起实行精细化分类收集。
南京西路街道网格中心副主任朱文凯介绍,感知网络的建设不仅仅多了一个问题发现渠道,更通过大数据优化了管理流程,减少公共资源投入,提高工作效能。
比如,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坚持物联网智能派单与人工巡查发现快速处置结合,整合跨辖区地面管理力量,所有执勤和备勤人员通过GPS定位系统在指挥平台上显示,使用规则引擎自动产生事件,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分析,确认事件后进入指挥派发阶段形成工单,实现“接处问题10分钟到现场,一般问题1小时解决,疑难问题1天内落实方案”的快速反应机制。
文:顾一琼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张晓鸣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