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年内将部署50万个传感器,“织密”城市管理“绣花针眼”
上海正在加紧利用最新的智能化技术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试点,静安区将在年内新部署50万个传感器,覆盖从井盖、电梯到消防栓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通过对不断生成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推动政府服务、社区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据介绍,就在几周前,这个在静安区先行推进的“大数据与城市管理项目”刚入选国家发改委的全国“数字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其他入选项目包括阿里云“城市大脑”、华为金融大数据平台、嘀嘀城市智慧交通系统等。
静安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按计划,到今年10月底,50万个与精细化管理相关的传感器就将部署完毕,大约相当于每平方公里部署1.4万个。这样的密度和规模,在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城市中都相当罕见。
这些传感器将如何分布?牵头负责项目落地的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执行官汤奇峰告诉记者,传感器将对应15个城市管理场景,包括井盖是否有违规移动、消防水压是否合规、消防通道是否被占、电梯是否出现故障、居民用水水质是否正常……其中,规模最大的传感网络,是部署在重点场所的超过10万个智能烟感系统,以及为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老人配置的家庭照护系统。
据静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初期将重点聚焦交通、健康、食品安全、环保、公共设施管理五个领域,形成一张以“数据自动采集、政务数据共享、商业数据流通”为基础的城市智能感知网络,并使得系统具备分析、判断、指挥、协调、处置能力。
在专家看来,静安区将要打造的这张网络,除了物联网的深度覆盖,另一大亮点是数据的跨界汇聚。在不少传统信息化项目中,因为行业壁垒导致“数据孤岛”、影响效能发挥的案例并不鲜见。吸取这些教训后,静安区明确将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数据流动,打造统一的“数据湖”。比如,瞄准健康管理和老人照护,有关方面不仅能得到卫计委的数据,还可以从“数据湖”中提取民政、人社、公安等的数据。
在充分的数据共享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区级层面构建一个具备城市数据综合运营、预测预警能力的城市智能运营管理中心也就顺理成章了。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英告诉记者,上周举行的全市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强调,城市管理要运用先进技术,努力把“神经元系统”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智能化处置。静安区的项目形成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架构,通过其试点,全市有望在2020年基本建成融合数据、算法、平台、服务、产业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既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也为信息产业的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空间。
目前,静安区临汾街道有望成为该区第一个基本完成物联网部署的街镇,党工委书记俞林伟告诉记者,他很期待物联网和大数据能帮他们对辖区内近万个窨井盖和100多台10年以上老旧电梯进行24小时监管:“这不仅能大幅消除传统管理的盲区,更有机会提前发现隐患,实现‘治未病’。”
*独家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