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论坛走过的十年,见证着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加速迈进、金融业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的追梦之旅——股票、债券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逐步齐聚,全球金融机构纷至沓来,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不断攀升,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创中心建设能力持续加强……
紧紧瞄准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这座城市正依托金融改革开放这个稳定的发力点,开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全力冲刺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基石稳固,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金融,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这里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201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428万亿元,直接融资总额达7.6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的85%以上。
在英国独立智库Z/Yen集团副董事长马克·耶恩德尔看来,“基础设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该集团去年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上海排名升至全球第六位,较上期上升七位。耶恩德尔表示,“总的来说,上海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付出了努力,所做工作完成得很好,特别是极大地改善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监管环境。”
去年,票据、保险、信托登记三大市场在沪平稳起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信托登记系统的上线运行,标志着这一信托行业核心基础设施开始发挥功能,翻开了我国信托登记事业的新篇章;上海票据交易所顺利完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移交切换,有望推动我国票据市场完成电子化交易转型升级;而上海保险交易所上线了财险共保交易结算平台,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整体流动性,强化场内交易行为监管,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机构间集中交易结算新模式正式开启。
随着金融基础设施布局的不断完善,上海金融发展的基石愈发稳固。前不久,又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上海取得最新进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全面投产,向境内外参与者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高速公路”。截至今年3月底,CIPS共有 31家境内外直接参与者、695家境内外间接参与者,实际业务范围已延伸至148个国家和地区。
扩大开放,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得益于开放、透明、包容的金融环境,这座城市成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载地和重要外资金融机构的聚集地。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537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其中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国内“半壁江山”。
如今,国际金融机构来沪展业都知道可以用上“负面清单”。去年 6月,《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17年版)》发布,进一步梳理汇总金融领域有关外资准入的规定,提高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这表明了上海落实国家战略,通过自贸试验区的“试验”,不断深化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为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进行有益探索。
以开放促发展,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上海主动担当,不断提升金融业开放度和开放水平。上海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联动,积极争取国家把新的金融产品、业务创新和金融科技等放在上海先行先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融通全球,服务能级再上新台阶
今年3月,筹备多年的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填补了亚洲区域定价基准的空白,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新时代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眼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作为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在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中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融通全球的服务能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上海价格”有望加快形成,包括完善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金”定价机制,增强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的全球话语权,拓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等,着力提升金融要素市场全球定价权。
以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上海将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影响力,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纵深推进。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