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

2018-06-17信息快讯网

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信息快讯网

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在我和来访家庭的工作中经常发现:邀请母亲来很容易,但父亲往往是缺席的。有的母亲甚至说:孩子爸来不来没关系,他来了也没用。还有一个孩子说:“父亲在我们家就是一个钱包,只问他要钱就行了。”我不禁在思考,父亲的角色究竟是怎样呢?在当今社会,家庭仍然被认为是以女性为主导,大多也还沿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妈妈负责家务和照料孩子的生活、学习,父亲负责赚钱养家。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责任,传统文化对男性的期望也更高,他们即是家里经济的顶梁柱、家庭的主心骨,又要能养家糊口,保护妻儿,还需要在事业上承受更大的压力。

家庭中父亲角色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权威型、合作型、顾问型、竞争型、执行者五种。

权威型父亲是家中的权威,独断专行, 大男子主义,家里大小决定都要听他的,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妻子和孩子,也不允许别人提出反对意见。

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信息快讯网

合作型父亲和妻子的意见大多一致,或者尽量保持一致,能和妻子比较多的交流和协商,一起合作管理家庭和孩子。

顾问型父亲,他们平时不大管家里的事情,在家庭里也并不多做决定,表现出一个顾问的姿态,但妻子会征求并尊重他的意见。

竞争型父亲,他们和妻子经常会持有不同意见,在孩子的管教方面表现出竞争。

执行者型父亲,这类父亲在家中自己完全不拿主意,都是听妻子的,他们只是执行妻子布置的工作。

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信息快讯网

当父亲缺位时,家庭关系就会出现失衡的状况。对妻子来说,自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她们从而可能会把焦虑转向孩子,有很多时候母亲把对父亲的抱怨向孩子表达倾诉,孩子处于父母的纠缠中;或者他们为了忠于母亲,不能表达出对父亲的爱。

同时,父亲角色缺失,对男孩子性别认同有很大的影响。父亲的榜样作用格外重要,男孩子通常会把父亲当做自己的榜样,通过模仿父亲发展出自己的男性特征和对男性角色的认同感。父亲陪伴多的男孩子比陪伴少的男孩子拥有更多的男子气和阳刚。对女孩子来说,父亲开启了重要的三元关系,有些缺少父亲关注的女孩子长大后过度渴望和异性接触,而有些则会回避和异性接触,与异性交往时产生焦虑情绪。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人格发展和社会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父亲身上男性的特质, 如果断、有担当、坚强、勇敢和镇定,可以很好地传递给孩子。同时,父亲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权威性、责任感、社会化等是母亲角色的重要补充,对子女的教育中多数父亲更容易做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而不会横加干涉。而母亲作为女性相对而言更加偏向情绪化,有部分母亲可能会传递出更多的焦虑和过度担心,同时她们很难避免自身的情绪化影响。比如有些母亲高兴的时候,会对孩子的行为更加包容,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有比较过度的反应,她们经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男孩子的冒险活动,甚至禁止孩子打闹、追逐嬉戏。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早年青春期的经验是这个孩子的宝贵资源,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信息快讯网

在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度受时间、观念、质量、能力、体验、意愿的影响。有些父亲是想参与但是现实条件有限,可能因为工作繁忙,在家的时间比较有限;有些父亲是觉得没必要、或者不想参与,即使他们在家陪孩子,也心不在焉,不停地刷手机、玩游戏,和孩子几乎没有交流和互动。还有一部分父亲,他们可能曾经尝试加入对孩子的管教和照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好,妻子或孩子对自己做的不满意,在方式方法上和妻子有分歧,很多妻子一方面埋怨丈夫不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又对他陪伴孩子的方式进行说教、嫌弃……对父亲来说,他的付出没有被认可,没有得到好的反馈,不被尊重,久而久之,他们觉得反正付出也看不到回报,就渐渐地不愿意付出和参与了。

那父亲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呢?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现实中的父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即使父亲不能天天陪在孩子身边,但仍然可以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传递给孩子爱与欣赏。当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全心投入,提高陪伴质量,让孩子觉得他和爸爸在一起很享受、很开心。

比如父亲可以通过共同游戏和运动的方式陪孩子一起从事户外活动、打篮球、踢足球、郊游、爬山等鼓励孩子发展冒险精神;

在碰到困难时,陪孩子一起解决和坚持不懈,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孩子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合作小动手,进行创造力的游戏活动,很多父亲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修理家电、摆弄机械、创造发明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力,以及探索精神。

今天是父亲节,你家爸爸是缺席的吗?-信息快讯网

其实,父亲的陪伴可以无处不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用餐、同读一本书、周末全家的郊游,都是父亲和孩子相处的亲子时光。

作者:李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助理研究员)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