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

2018-06-17信息快讯网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李俊贤在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实验室指导年轻人进行项目攻关,来源:新华社

在这个有点追名逐利的时代,我们眼光经常看到的是一群闪亮光鲜的娱乐圈明星,企业家大咖,他们全身名牌,生活奢侈无比,各种豪车比拼,而一批低调到尘土里、省吃俭用、为中国梦穷尽毕生心血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

最近有一个新闻特别让人感动,90岁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俊贤捐出300万元专门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再次展现了一名老党员科技报国的不变情怀。

李俊贤院士是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今年初,李俊贤和夫人丁大云,以两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黎明院党委写信,提出捐赠500万元,支持黎明院(李俊贤院士所在的洛阳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科研创新、帮扶单位离退休困难职工。黎明院党委多次研究,综合考虑老科学家的生活所需、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情况,决定接受300万元捐赠。其中200万元用于设立博士创新基金,100万元用于设立困难帮扶基金。

目前,300万元捐款已打入黎明院专款账户。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李俊贤1928年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刚记事时,父亲就有病不能到田里干活,全家五口人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

1950年8月,李俊贤从四川省乐山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学工程专业毕业。但当时四川刚解放不久,百业俱废,化学专业毕业生难有用武之地。

就在李俊贤为工作愁眉不展的时候,东北化工局来到四川招聘技术人员。得知消息后,李俊贤没顾得上和家人告别,就徒步4天赶往成都,后又辗转多地才踏上开往沈阳的列车。

李俊贤在东北工作了七八个年头。不管冬天有多冷,工作条件有多差,他都默默坚持。“那时候也不怎么注重防护,水银就在水槽里到处流,房子上、角落里都有,现在那就不得了,但当时没在乎那么多。”

1959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李俊贤被上级派遣到苏联中央化学委员会有机化学研究所作研究进修一年。从西南到东北再到苏联,李俊贤的生活空间一再改变,但此时的他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改变,影响到他的一生。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李俊贤毕业调查表。

1960年6月,刚从苏联进修回国,李俊贤就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为“两弹一星”的发射,研制特殊的化学推进剂。刚刚30岁出头的李俊贤来到北京,成为高能推进剂研制队伍中的一员,承担偏二甲基肼等4个课题的研究,并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

资料缺乏、经验不足、基础薄弱,当时火箭推进剂研究室的同志都感到压力很大。由于偏二甲基肼是液体推进剂中的主要高能燃料,所以他们把主要精力从4个课题集中到这个课题上来。在总结前两年经验基础上,李俊贤带领大家对偏二甲基肼的20多种制备方法一一进行了分析,最后决定集中力量研究毒性很小的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而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责任风险的。为了给中国火箭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早日满足“两弹一星”任务的急需,李俊贤和课题组成员甘愿一起承担风险。于是,李俊贤和全组同志日夜不停地干起来。庆幸的是,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他们液相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的“秘密研究”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使用我国自主生产的偏二甲基肼发射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李俊贤和课题组对推进剂研究方向的正确选择,保证了我国卫星的顺利上天。此后,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均使用偏二甲基肼。直到今天,偏二甲基肼仍是重要推进剂燃料。

1970年后,李俊贤从黎明化工厂调至黎明化工研究所(后更名为黎明化工研究院)任技术负责人。此后,李俊贤领导黎明院又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

在他的主持下,黎明院5年攻关取得了28项科技成果,从此,中国有了汽车聚氨酯自结皮方向盘技术,有了汽车PU填充仪表板技术,有了汽车用抗冲击PU保险杠技术……

1995年,李俊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李俊贤常说:“要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一生都要保持勤奋、严谨的作风。”从事科研工作60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带头这样做的。

与李俊贤共事50多年的黎明院化工专家胡长诚回忆,1966年到1982年在青海高原上,工厂地处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李俊贤和大家一起研究着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项目,一边还忍受着高原反应,吃着盐水煮蚕豆、青稞粉,住着干打垒,睡着大通铺。

他始终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里。

更为难忘的是,为了获得试验的第一手资料,李俊贤和同事们常常要在没有围墙、零下20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观察十几个小时。

2008年3月10日,李俊贤80岁寿辰之际,黎明院做出决定:考虑到李俊贤已到耄耋之年,为了确保他老人家的健康,恳请李俊贤不必每天都来上班。

然而,决定下达之后,李俊贤并没有立刻退役,不仅天天工作8小时,有时候甚至周六日也不休息。办公室、实验室、单位图书馆始终是李俊贤生活的三个原点。单位图书馆有自1907年起至今的《美国化学文摘》过刊,以及日文和俄文的过刊,这些是李俊贤最经常翻看和查找的资料。

事实上像李俊贤院士这样为社会捐赠大量财物的院士还有不少。

比如去年87岁中科院院士与夫人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学校用卢永根夫妇捐出的8809446元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他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又比如我国马氏体相变研究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徐祖耀教授自己的居住面积仅仅10平方米,却捐赠出了毕生积蓄50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体。这些事迹一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媒体披露。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还有92岁的“钢铁院士”崔崑,他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性地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模具材料国产化、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崔院士舍不得吃穿,一件衬衣可以穿30年,却捐出全部积蓄4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他90岁捐出500万,被退回200万,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80岁时还被“勒令”不能每天上班……-信息快讯网

从韶华少年到白发苍苍,这些中国的老院士们用自己双手撑起中国的未来,用智慧和宽广的心灵照亮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和未来社会发展。与追名逐利的社会浮躁层相比,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家精神造就者”,这才是我们当下真正需要的精神。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网络

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落幕,首次设立中华创世神话专场
豫园:每年4500万客流能从这里带走什么
为科学家提供科技创新“百宝箱”!“中国科技云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考清华和中500万哪个更难?人大附中老师帮你算概率
不改初心,一生坚守 ——沪100岁离休民警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金融创新助力人民币加速走向“一带一路”国家
增强在华创新能力,世界500强企业亚洲技术研发中心升级
我国首个被世界认可的原创新药、曾救活700名大学生的重金属解毒药……这些享誉世界的“中国新药”都从这里诞生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今天发布,为什么教育部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设在浙江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双智”定向赛今日开赛,500多名选手体验虹桥商务区内30个智慧场景
94岁捐出1857万,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
两月颁500余“永居证” 审批提速外籍人士纷纷点赞
上海国际电影节 | 昨天没看够红毯?一大波美图送给你!
对于心目中的好电影,金爵奖评委姜文、张震、秦海璐都说了啥?
文汇时评 | 以上海的多元优势提升创新优势
个税法修订:起征点拟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
20岁大学生不明原因突然瘫痪,市六医院诊断新技术找出病因让患者重新站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统一设立派驻机构
顾玉东院士医教扶贫专项基金在沪设立
量化长三角一体化成果的新尝试 G60科创走廊创新指数体系发布
中共八大会址标识在全国政协礼堂设立
“上海出品”戏曲电影助力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律所植德入驻上海,开启律所发展新篇章
不再为留学美英加澳挤破头,去北欧体验“小而美”的创新教育吧
投入5000万!上海将启动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这位81岁老人先后八次来到上海这所特别的中学,昨天他再次捐出了百万奖金!
模拟皇上召见大臣情景,以流浪猫为IP开发衍生品……近600岁故宫越活越年轻
中国移动成立5G创新基金,全新车联网运行平台上线
5000吨打捞起重船“德合”号今在上海交付
坚持17年医疗帮困帮扶,上海公惠医院为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优质价廉服务
贵州:对口帮扶“手拉手” 山区群众看病不再愁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