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远郊基层卫生一线二十载,“口碑医生”甘当群众健康守护人

2018-06-19信息快讯网

扎根远郊基层卫生一线二十载,“口碑医生”甘当群众健康守护人-信息快讯网

正准备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突发疾病的患者被送到卫生服务中心,赵英(中)立马冲到抢救室对患者进行抢救。本报记者袁婧摄

人物小传

赵英,上海市奉贤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自1998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西渡镇卫生院,即如今的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一名乡镇医生做起,凭借不断精进的医术、始终不变的仁心,历任医院住院部负责人、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20年,成为一方百姓争相夸赞的 “口碑医生”。

午后两点多,奉贤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声急救铃划破病区的宁静。很快,“120”急救车送来一名中年男子。“他今天第一天到工地上班,吃过午饭就不对了”“神志不清,还吐了”……工友断断续续描述着同事的病情,至于病史、用药禁忌,无人知晓。

“先救人。”赵英判断是脑血管意外,初步急救处理后,病人恢复了一些意识,但依然不清醒,好在生命通道已及时打通,目送急救车呼啸驶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病人按流程被转到上级医院,赵英才稍稍安心,回到诊室。

这是记者上周赶去奉贤区采访赵英时撞见的一幕,10多分钟的“插曲”打乱了采访节奏,却素描出赵英20年扎根基层医疗一线的日常。1998年至今,赵英就这样每天做着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甚至性命攸关的事。

申城远郊走出“金牌”社区医生

笔试、抢答、胸穿、腹穿、导尿管、胃管置入、心肺复苏……这是全套卫生技能的比拼现场,参赛者是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家庭医生,他们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才走到全国赛区。

赵英忘不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和同伴们抱头痛哭,那是激动的泪水,是从业 18年来用心实践、真情付出的结果。”那天,她代表上海荣获2016年全国基层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一等奖。

1998年,赵英从一所普通的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西渡镇卫生院,即如今的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没有硕士、博士这样的高学历,又只是乡镇医院的小医生,只求认真做事,尽全力为病人服务。”赵英至今记得从医学院毕业时父母的关照,“你要去医院上班了,我们是农民,只晓得做啥要像啥,你不要当那种只会讲空头道理,诊治不了毛病的人,让人看不起。”父母质朴的语言直抵赵英的内心,她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

如今,赵英的业务水平足以获得病人和同行的点赞,但在同事眼里,她的业务学习依然不懈怠,只要有空,总会翻书钻研。近年来,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中山—西渡教学门诊”,在中山医院全科系主任祝墡珠教授及其助手顾杰副主任医师身边,赵英仿佛又成了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板一眼虚心求教。

有技术傍身的基层好医生,是社区患者的福气。赵英接诊过一名胸痛患者,剧烈的疼痛令患者坐不稳,躺不平。检查中,赵英想起一位退休老同事说过,剧烈胸痛要想到主动脉夹层是否破裂。于是,她一边做对症处理,缓解病人疼痛,一边立刻通知“120”为患者转诊,这为最终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用心做事让好政策走进百姓心里

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20年,赵英也见证着如火如荼的申城社区卫生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改革,乡镇医疗机构陆续“翻牌”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承担起了保健、预防的重要职能。此后,家庭医生制度、“1+1+1”分级诊疗相继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起来。

与基层卫生事业一同迭代升级的,还有老百姓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十字水街、田字绿廊,美丽的奉贤区有“南上海”之称,但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上海中心城区仍然存在差距。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远郊城乡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望,面对党和国家赋予越来越重的担子和责任,我一定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医生。”赵英暗下决心,要当好基层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有一次,与她签约的慢阻肺病人李大爷因为咳嗽、气喘就诊,经诊治病情有缓解,可老人回家不遵医嘱,洗澡受凉,病情再度加重,又入院了。晚上8点多,下着磅礴大雨,科室医生打电话向赵英“求救”。赵英二话不说立马赶回医院,发现老人满头大汗,情况危急,她果断叫来“120”转诊,并一同跟车。

到了上级医院,家属不能陪同检查,赵英成了老人身边的“亲人”,一路陪伴,当老人被顺利送入重病监护室,已是第二天凌晨。看到家属放心的表情,想到老人病情稳定了,赵英的一切疲惫也都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她外出参加培训,两周没能到门诊点,结果接到老病人曹大爷的电话。原来老人出现右侧肋区疼痛,始终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找到赵英。看着老曹的病史,赵英赶紧帮忙联系三级医院的医生,开通绿色通道,及时做了CT。检查显示“肺部恶性肿瘤可能大”,她又给老人办妥相关医疗手续,联系落实诊治专家。

“赵医生,有你这样的家庭医生是我们的福气啊!”曹大爷动情地说。

“近几年,各地相继推出一批惠民便民的医疗制度、举措,其中最扣动人心的便是家庭医生制度。让这些好政策真正走到百姓心里,需要我们基层医生用心服务,好政策才能不停留在文件里。”赵英说。

真心待人收获真情无价

因为技术好、口碑好,赵英在当地拥有不少“粉丝”,有了名气后,也有上级医院来“挖”她,但她从没想过要离开。

说起“不离不弃”的理由,她微笑着说:“这里挺好的,病人、家属都对我太好了。”

没有赵英的真心付出,哪会有病人由衷的感激!

奉贤区邬桥社区有一名小儿麻痹患者,长大后左脚生出巨大肿块,重达五六十斤,别说行走,就连翻身都成了奢望,长期卧床导致他的后背、尾骶部、髋部都长出了大面积褥疮。一年前,他找到赵英,未见病人,恶臭先飘了过来。

“他不是辖区居民,拒绝也说得过去,但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家属祈求的眼神,我没法拒绝。”仔细查看后,赵英对家属说,有信心治好褥疮,只是需要时间。听到可以收治,病人的姐姐扑通一声跪地,连连说“谢谢侬!”

这个病人溃烂太严重了,每天需要换两三次药,每次都要小心地把腐肉切除,消毒,再敷药……这样的治疗在赵英这里持续了近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褥疮痊愈了,家属对她是道不尽的感谢。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的大多是老年人。有一位90岁的奶奶,大面积脑梗的后遗症导致吞咽困难,得借助胃管补充营养。由于老人不配合,住院医生插不进胃管,赵英闻讯赶来,抚摸着老人的手哄孩子似地说道:“阿婆,我来,你放心,保证一次插进去,让你少受点痛苦。”

老人安静了下来,赵英拿起胃管,快速找准位置,一次插入。

“老人慈爱地看着我,那眼神里的依赖、信任和感激,让我终生难忘。”赵英感慨,每当这种时候她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不仅能医病,还能医心,这是多大的幸福!

回首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20年,赵英说,病人的真情与信任不是一时所能获得,这份无价情感让她愿意当一枚坚守基层卫生一线的“钉子”,牢牢地把根扎在西渡。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郊区病人不用跑市区三甲医院,“大国工匠”、医学专家纷纷入驻远郊医院?上海医联体改革有妙招
集结华山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加州理工顶尖医生、学者,他们在研究什么……
“赤脚医生”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涉案淘宝药店也被查
没能大红大紫却凭演技收获关注,于毅这一次要演一线铁路警察
“无痕医学”真来了?医生讨论的“微无创医学”如何让治疗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腹中抽出34瓶“矿泉水”,医生提醒:卵巢肿瘤也会盯上年轻女性!
“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身体的部分”,上海“熊猫血”医生坚持20年无偿献血
“热门综艺”完全能做到收视口碑双赢 | 上海电视节特别报道
“首席医生+导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青浦引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门诊
“端午”祛百毒,卫生且养生
上海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新模式,培育一批节能服务“独角兽”企业
美国防部宣布暂停8月美韩联合军演
上海医生“回炉”,惊动了教授们研究这堂课要怎么上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市卫计委和文汇报主办,“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评选启动
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启动!让市民切实了解前沿医学并不远,近距离领略卫生科创巨大成效
你的外卖卫生吗?新技术助力互联网餐饮安全
破解社区难题,基层多元自治之路如何走?
小桌板细菌含量十倍于马桶,“自洁式”座椅为机舱卫生寻出路
接诊280分钟后才喝上一口水,章真:尽心尽力把病人治好把学生带好,是一名党员医生的至高使命
脂肪肝或将成中国第一大肝病,检查已有精准神器,不再靠医生“毛估估”
老人看病钱没带够,医生垫费200元,这家医院有一个“爱心账户”专为病家垫费
26岁反恐战士胃癌晚期不可逆,离世三天后,家属微信留言感恩医生
让市民看见科技如何引领健康生活,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闭幕
过度任性的姜文与观众隔着“审美差”?《邪不压正》上映首日口碑跌了
一线视角:改革开放没有“中场休息”
【诚信建设万里行】被操纵的口碑何以取信于观众
命悬一线,12岁男孩“实心球“样巨瘤压迫2/3胸腔,上海医生迎难而上成功摘瘤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