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当道业态更新,上海超市“百变千面”
Leme精品超市、永辉超级物种、银泰西选、Ole’精品超市、Easy家乐福……最近在上海各大购物中心转了一圈,大概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太认识“超市”了:它们有些缩小了体型,有些另立门户新设品牌,有些变成了无人店,还有些则被引入了上海首店甚至全国首店……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超市业态首次进入上海,至今已经过了20多年。如今,上海购物的环境变了,购物的消费者也变了,在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当下,怎样的超市才符合上海购物的现在和未来?
大卖场变小,超市业态与购物中心相融
在铁路上海站及一些地铁站附近,消费者很容易看到一家名为“Easy家乐福”的超市,装修很时尚,面积大约在一两百平方米,以售卖生鲜食品为主,进进出出的消费人群都是年轻人,有点像大号的全家便利店。
在上海,大卖场变小,这样的变化三年前始于家乐福,如今成为了全行业的趋势。“这与大卖场业态的逐渐衰败有关。”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上海的大卖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进入扩张高峰期,从2011年开始渐趋饱和;此后七年间,上海至少关掉了42家大卖场,这迫使各大商业集团在超市业态上不断寻求突破。
随着上海购物中心数量的激增,超市业态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大量新品牌新业态在这几年快速崛起。上海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认为,最典型的案例是盒马鲜生——它凭借新零售的光环,成为了不少新开购物中心的商超新标配。
记者梳理了近三年来上海购物中心引进商超的情况发现,大卖场已经完成从大变小的新布局。比如,Easy家乐福在上海新开门店已经达到20多家,大量门店栖身在购物中心;百联集团的超市场景从原来的华联吉买盛转移到了Leme精品超市及全渠道新零售店Riso;永辉的上蔬永辉生鲜标超、永辉生活便利店以及超级物种相继落地;华润万家的全新小业态品牌“乐购 Express”也成功孵化……
改造“老卖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以全新品牌出现的商超“缩小”了尺寸,与购物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另一些已经存在了很久的“老卖场”,则默默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记者发现,随着今年上海大卖场完成一轮升级改造,不少“老卖场”焕然一新。
5月20日,家乐福与腾讯共同打造的首家智慧门店Le Marche在天山西路正式开业,这是家乐福在全球开出的首家智慧门店:人脸识别、小程序扫码、IP引流齐亮相,数字化改造成为大卖场升级的新标准。
大润发不久前宣布旗下的上海八家门店全部完成改造,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可覆盖80万家庭,约240万人可享受“1小时达”服务。在大润发闸北店一楼水产区一角,记者注意到一个类似电梯升降装置的投放口,不时有员工将不同颜色的袋子放入“电梯”,通过自动输送带传到另一端。而在二楼,记者则看到了一个配送区——与盒马鲜生的后场运作十分相似,数十位拣货员正将消费者在网上订购的商品打包,这些包裹在另一端会由盒马的配送员进行配送,覆盖大润发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1小时送货上门。
“二楼本来是一个仓库,经过改造后变成了现在的配送区。”大润发新零售COO袁彬告诉记者,“线上订购线下配送”服务从今年3月下旬起完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做这样的改造很难,但是将线上线下打通之后,效果相当明显,“如今,上海平均每家大润发的线上日均订单达到1000单,客单价在70元左右,从统计数据来看,月环比增长达到100%以上。”袁彬很看重这些线上订单,因为它意味着大卖场的消费者结构出现了年轻化趋势,“日常来门店的消费者以老年人为主,但是线上消费者则是住在附近的年轻人,消费频次很高。二者能够有效形成互补。线上购买数据的沉淀,还能够帮助门店调整选品,更好地吸引年轻人。”
摆脱同质化,超市业态呈现新气象
过去几年,上海大卖场业态萎缩,被诟病的一大“痛点”是同质化严重。齐晓斋认为,随着大卖场寻求转型,更多新品牌新业态崛起,上海超市业态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记者在大润发杨浦店与闸北店走访时就发现,每个大卖场都有特色。在闸北店里,赠品的发送从人工转向机器,消费者扫二维码“自动售货机”就会吐出赠品。杨浦店不仅开辟“从田间到餐桌”的蔬菜现卖现收模式,6月底,占地 300平方米的“淘宝心选”上海首店也将以店中店形式在这里开业。“我们将根据门店所处商圈、现有条件、周边消费者画面来进行不断测试,一些新的服务将会在所有门店全覆盖,而一些服务则只会出现在单一门店内,力争实现百店百变的状态。”袁彬说。
记者获悉,今年还将有一大批商超品牌进入申城。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宇透露,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好市多”(Costco)中国内地首店可能会在浦东落户。而盒马内部人士透露,大润发与盒马鲜生共同孕育的“盒小马”也不排除在上海开店的可能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一位负责人士认为,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局,超市业态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无论是技术上的改变还是业态上的丰富,都将为上海购物注入崭新活力。
作者: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