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变化中的中国,年轻人不是过客看客,而是在场者!这是纪录片的新业态
▲白玉兰论坛“走近年轻人、记录新时代”现场
两年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修钟表的王津师傅被“哔哩哔哩”网友冠上“故宫郑少秋”之名;《本草中华》在网上播出时,一批90后年轻观众发射“弹幕”给导演提建议。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让国产纪录片迎来历史性机遇,其受众也从传统的“高收入、高年龄”群体拓展到青年人。
国产纪录片赢得收视口碑的同时,一个新课题在纪录片工作者面前铺开:纪录片如何适应变化的时代?如何让为数众多的年轻人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在场者、推动者?6月12日,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制作人齐聚白玉兰电视论坛,共话方兴未艾的纪录片新业态。
年轻人和互联网,是纪录片的下一步
2017年,《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团队为其微博用户做了画像:22到24岁的观众最多,女性用户占63%。这和过去电视纪实频道偏向中老年、男性用户的观众构成完全不同。吸引年轻人,拥抱互联网是纪录片开拓更广市场绕不开的切口。
年轻人关注纪录片背后原因,既有制作水准的进步、互联网平台的运作,也离不开这些切合时代而作的纪录片,在年轻人心中激发的情感共鸣。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片人、导演徐欢认为,匠人主题的纪录片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热捧,是因为个中故事贴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择一事忠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正好适应了快节奏社会里年轻人渴望的一种生命状态。”
纪录片走近年轻人,除了在内容上的贴近,也需要更多新颖的表现手法。纪录片《本草中华》总制片人韩芸带着一群“85后”和“90后”,尝试用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去讲述古老的中医药话题,网红的产品如“崂山百花蛇草水”也成了团队取材点之一。在画面、包装、音乐、剪辑上均对标年轻观众的高审美、高要求。正是这些非说教的、生动又通情达理的叙事方式,把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揉进年轻人的心。
纪录片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受众的观看方式与收视偏好。韩芸表示,在未来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希望项目初始就有互联网的加入,“互联网的语言和互联网的方式,让纪录片带有网络的基因,让它更受年轻人的喜欢”。当下各视频网站都推出了交互性极强的“弹幕”,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互联网平台中,28岁以下的受众占比高达70%。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认为,纪录片的创作方向一定会根据用户喜好调整。“这些互联网用户喜欢什么,我们能给他们提供哪些优质的纪录片,这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内容都是受众主动选择的。”在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纪实中心总监李炳看来,新媒体更容易准备把握受众的心理和喜好,善用互联网数据瞄准主打圈层,就一定会出现内容的爆款。
适应时代不改本质,记录当下是为了改变未来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为纪录片的多元化表达和产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不论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如何变化,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永远不会变。
“记录当下是为了改变未来。”纪录片导演、第24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彭辉说。关注大时代下人物命运的优质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会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拍《空山》时,彭辉和摄制组花了6个半月驻守中国大巴山脉上的一个大山坝,期间熬过断水断粮和恶劣气候。播出后,空山收到了联合国粮食署的援建,结束了祖辈辈喝雨水的历史,这也是彭辉最欣慰的事。
记录变化中的中国,年轻人不是过客看客,而是在场者。《本草中华》这支年轻的纪录片团队静下心、沉住气,跋山涉水探寻真实的本草故事。在西藏那曲地区寻找虫草时,摄制组在200米开外遇到一头巨大的棕熊,关键时刻靠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憋气,逃过一劫。“纪录片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勇气。”韩芸说,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携手去记录时代,体验人生。
在彭辉看来,一名矿工可以拍采矿故事,一位画家可以拍美术故事,年轻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一定能拍出好的作品。纪实内容在刻画时代面孔,传递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上具备天然的优势,未来,这一过程里将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用朴素的情感和朴素的镜头,记录中国的故事,走向国际市场。而这样的故事,将向世界更好、更真实地传播中国面孔。
“纪录片最大的功能是留给后人看”,彭辉说。一百年以后,一定会有人透过今天的一位年轻人镜头,看到我们的青春,看见镜头里的中国。
作者:李思文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