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册日本《玉篇》卷文献出版,梳理汉字“走出去”轨迹和传播规律
字典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而日本《玉篇》类字典更是跨语种、跨地域、跨文化背景下,汉字汉文化在日本传播的记录。要研究汉字传播历史、汉文辞书传播历史,首先就要理清东亚《玉篇》类字典编写历史及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教授主编的《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卷》新近出版,共收入日本明治时期出版的《玉篇》类汉文辞书57种,全套影印出版,共66册。日前在上海交大举行的“东亚文化圈古辞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名专家谈到,这批日本《玉篇》卷文献的集中出版,以其首示性、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等特点,弥补了国内收藏机构的馆藏空白,有助于推动东亚汉字圈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汉文化及汉字传播、东亚汉文辞书编撰史、东亚中文概念史等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对于重塑以汉字汉语为纽带的东亚文化、梳理中国国学历史传播的脉络、整理一带一路上的汉字遗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卷》(66册)
王平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日本至明治时代,汉籍出版颇为兴盛。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从中选出汉文辞书之精华编成汇刊,根据内容分卷整理出版。此次整理出版的日本《玉篇》卷汉文辞书文献收录对象为日本明治时代以《玉篇》(或称《玉编》)为名的辞典。收书按照出版年代编辑,起于明治二年(1869年),止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反映出该时期《玉篇》类辞典的成书与出版情况。记者了解到,《玉篇》卷出版后,“公文卷”“译语卷”“作文卷”“蒙求卷”“曲辞卷”“史地卷”将陆续推出。
学者王平说,日本汉文辞书资料在日本散见别藏,在国内更鲜获见,学者们了解不多,参考不易。本次日本《玉篇》卷文献是从日本日本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馆藏中访寻所得,其中,不少信息、资料此前不为汉学研究者了解,堪称是一次“新资料的大发现”。
以《玉篇》命名字典,源于中国。成书于南朝梁代的《玉篇》是继中国第一部小篆字典《说文解字》之后的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是中国字典史、文字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玉篇》的整理与研究,是对使用了2000多年楷书汉字形音义历史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玉篇》不仅是中国辞书编纂史、文字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坐标,还对东亚汉字文化圈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明清以来,日韩学人,为适应本国汉字汉语教育,或仿照《玉篇》体例,或借用《玉篇》名称,编纂了大量的汉文字典。《玉篇》已经成为汉文字典的代名词。业内将日本汉文辞书名称中有“玉篇”(或作“玉编”)的字典,统称为《玉篇》类字典。
日本明治维新后,对汉文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并未中断,该期汉文辞书字典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致使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汉文辞书字典编撰高峰期。经调查发现该时期日本学者编写的汉文辞书达197余种,而以《玉篇》命名的汉文字典多达57种。
“日本明治时期玉篇类字典在体例上虽然祖法中国的《玉篇》《康熙字典》,但是其具体内容注意结合实际,订正前人编纂《玉篇》之讹误和不足,为当时学习汉字者服务。另外,还有一大批《玉篇》字书具有明显时代烙印,注重吸收当时常用字及异体字,收字训释注意与当时政治国策、思想风潮相结合。”在王平看来,东亚文化圈有着共同使用汉字编纂汉文字典的历史,这种持续学术交流带来丰富的文化积淀,从《玉篇》资料入手,有助于掌握古代东亚对汉字的使用情况,也能了解汉文及日汉字典的编写历史。
继王国维提出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学界已经认识到海外汉字资料作为第三重证据的重要性。“从汉字传播学来看,汉字是中国原生文字,日本借用汉字来表达记录本国历史文化。中日两国使用同样的文字,但是所表达的思想和传递的文化信息是有差异的,这些无疑对研究汉字跨域跨语的传播时间、层次、规律、特点等极有价值。然而,在新一波海外资料热中,日本明治时代丰富的汉文辞书资料尚未得到足够充分的整理利用。”王平说,对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上是通过对“走出去”的汉字的轨迹梳理,探讨研究汉字传播规律,通过“拿回来”的材料补正中国相关领域研究之缺失。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研究东亚文化圈历史的化石,更是系联东亚文化圈未来的纽带。据悉,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传承保护东亚诸国汉字传世与出土文献、增进世界汉学学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以数据库技术催生传统学科研究的生命力,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让拿回来的汉字具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补缺功用。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