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移动博物馆,让你用等一班地铁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门上海非遗
非遗与AR,一个带着传统文化基因,一个是正流行的新兴科技,两者相遇,“和”是什么?
一段小视频、一幅动静两相宜的油画、一次神驰千里的非遗之旅,可能都有。
日前,采用8K高科技拍摄的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宣布开机。该片将在上海市级220个非遗项目中选择60个项目拍成系列纪录片。
完片后,除了在各大视频平台和沪上各文化机构的新媒体上进行传播,线下,这部系列片还将借助AR技术,走进上海2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巡回展览。
届时,市民在家门口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用手机对准静止的照片,一部微纪录片就会在手机里呈现出来。几张图片、一部手机,俨然一座活动的非遗博物馆。
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始终在求新求变,期待更多地融入市民生活。
“13年里,我们已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名录和相应的传承人体系,并启动了上海市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透露,中心一直希望能制作一批“以全新影像艺术语言、影像技术标准开发的微纪录视频”,以更好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需求,使非遗文化为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所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非遗中心和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决定联合出品微纪录片《海派百工》。汐梦文化负责人华凌磊介绍说,该项目计划从上海市级220个项目中,先期挑选60个项目,拍摄制作60部、每部5分钟左右、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以此纪录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的技艺,展现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或独特的匠心,形成一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
为了将这个影视作品打造成精品,制片方特意邀请了世界3D大奖(Creative Arts Award)获得者、4K3D电影纪录片《璀璨薪火》的导演曲全立,来担任《海派百工》的总导演。曲全立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极其看重,“《璀璨薪火》是展现中国匠人群像的电影纪录片,我们团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踏足中国20多个省区市、遍访150多位中华当代匠人,做完了这部影片。”
华凌磊表示,此前就已看到了导演的这部作品,里面提及了几位上海的非遗传承人,“但是不够全面,所以我们才会系统性地做这个项目。”
开机仪式上,全市来了近60位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对《海派百工》的拍摄颇为认同。来自浦东的码头号子传承人韩纬国认为,微纪录片与如今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非常“适配”,5分钟一部,正好用等一班地铁的时间来了解一门上海非遗。
今年,上海提出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要用好用足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海派百工》里所聚焦的人群,正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具体承载者。
“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当时世人对百工的崇敬之情,人们将百工看作有大智慧的人,因为百工们掌握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华凌磊说,“今天我们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要去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我的眼里,古人这种对百工的态度、对技术的景仰,正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张黎明也表示,除了非遗保护本身的需求,“中心也希望该系列纪录片能助力宣传上海的文化软实力,为上海的对外人文交流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做出贡献。”
编辑制作:王彦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