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绿色扶贫”敲开深山致富门
当光伏发电遇到灵芝,会擦出怎样“火花”?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给出的答案是:收益倍增。
“灵芝喜欢阴凉的生长环境,在光伏大棚下就能种植,不需要额外占用土地,能够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该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算了一笔账:依靠发展光伏发电站,贫困户年均增收可达3000多元;另外,参与对灵芝的种植、管理,还可以额外获得务工工资收入。
近年来,金寨县深入挖掘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和种植业等资源,探索“绿色脱贫”新路径,帮助贫困户挪出穷窝、斩断穷根、找到富业。不仅让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光伏大棚内种植的灵芝。
增绿:“农光互补”出效益
一大早,贫困户程东君就来到位于光伏大棚内的石斛种植基地,开始清理杂草。“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主要做一些为浇水、剪草等辅助性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元。” 程东君说。
程东君工作的地方,坐落于金寨县的信义光伏产业园内,这里现已发展成为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据介绍,农业园引进了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技术,开展蔬果种植、茶叶良种培育、石斛栽培等。此外,还利用露天光伏组件的空隙改良土壤,种植豌豆、花生、三叶草等经济作物1060亩。传统农业种植被玩出了“新花样”。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却是一片撂荒地。短短几年时间,昔日衰草寒烟的荒山披上了绿色“新衣”,迸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光伏大棚屋顶可以发电,大棚内发展绿色经济,这种‘农光互补’模式将有效增加产出效益,对地方经济、生态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金寨县经信委工作人员周炳祥说。
工人正在为石斛清理杂草。
周炳祥介绍,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2亿度,发电年产值2.2亿元,如果将规模化种植、养殖收入统计在内,年总产值接近3亿元,年缴税收300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
护绿:生态旅游富民生
距离生态农业园不远的小南京村,有一处利用山坡地建成的露天农耕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农家小院、水车、石碾、舂礁等传统农业手工艺体验项目以及内容丰富的民俗收藏品,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地方。
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漆威是一位收藏达人,从各地收罗的藏品不计其数,每年都会接待很多研学旅游团体。在他看来,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游和民俗游逐渐受到欢迎,成为富民大产业。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小南京村于2013年成立金禾农业体验园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闲置民房改造“农家小院”,开展研学游等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众多团队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农业体验园内,荷花盛开。
如今,该村不仅搞活了旅游产业,还带动了160多名贫困户就业。贫困户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生态旅游已成为贫困村民致富增收的新亮点。
爱绿:绿水青山展笑颜
金寨县花石乡黄堰村,是一个集高寒山区、库区移民为一体的贫困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该村将目光投向了种植黄金梨。
说起黄堰村的发展优势,该村党支部书记万学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他介绍,黄堰村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发展黄金梨种植产业。受益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这里出产的黄金梨,皮薄汁多,果形扁而硕大,单果最大可达1800克。
种植大户袁绪清在果园除草。
“这里环境特别好,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产出的果子特别甜。”种植大户袁绪清在种植黄金梨的同时,还发展林下养殖业,饲养鸡、鹅等家禽,杂草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家禽的粪便又反过来用作肥田,一举多得。
目前,该村已种植黄金梨近500亩,预计今年黄金梨产量可达15万斤,年收入有望达到12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种植让黄堰村人尝到了甜头。前不久,该村破天荒地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8万多元,作为分红发给全体村民,这在该村历史上尚属首次。“未来,黄堰村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有奔头。”万学军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