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中国道路中国梦)

2018-07-12信息快讯网

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中国道路中国梦)-信息快讯网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在边疆几个县市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给钱、建房等物质扶贫比较多,扶志等精神层面的帮扶却比较少,甚至出现贫困户不想“摘帽”的现象。走访一家贫困户,全家人已经住上了由当地扶持一半、自己贷款一半建成的宽敞房屋,但当问及贷款怎么还的问题,“靠政府”的回答令人有些惊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资金扶持、硬件设施要跟上,身心志向也要跟上。倘若贫困群众在被动扶贫中滋生出“等靠要”的想法,反而会成为脱贫攻坚的思想阻碍。

扶贫要扶志。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涵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考验一地的扶贫策略,考察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总结当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的缺少文化,有的没有技术,有的思想落后,有的不会计划……这就意味着,除了利用政策兜底极少数贫困人群外,必须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的心理,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能,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惠,也要有切身体会的风气转变。在边寨村落走访发现,有人将扶贫发放的猪崽摆上餐桌,有的地方因为外来人口流动导致语言交流不便,这些文化领域、精神层面的因素在脱贫工作中也必须纳入考量。可见,资金扶持不能“撒胡椒面”,应该在培养贫困群众文化、技术的基础上,让资金、技术与项目结合,努力使致富举措落到实处。

扶志必扶技。调研中,某县拥有古树茶园十几万亩,却有十几万贫困人口守着绿水青山,找不到金山银山。原来,当地贫困户缺少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不掌握市场信息,没有建立销售渠道,缺乏品牌意识。对贫困人群而言,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比给钱给物更重要。针对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把扶贫资源投入到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上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才能彻底改变当地的发展面貌。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等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各地在扶贫工作中,要认真反思以往“资金+盖房”的单一做法,集中力量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如此,方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云南省瑞丽市委常委、副市长

来源:人民日报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