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与世隔绝的“原始村落”如今新貌换旧颜
央广网乌鲁木齐7月13日消息 没有路、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网络……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县(简称塔县)马尔洋乡,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塔吉克族“原始村落”,叫皮勒村。皮勒村位于马尔洋乡东南部,是一座隐藏在帕米尔群山中的自然村落,塔吉克语意为“木碗”,距乡政府51公里,全村总面积约1890平方公里。
2011年,中央电视台一部专题片报道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的孩子艰难求学的故事,使得这个偏远小山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7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中央网信办“脱贫攻坚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一行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奔波近200公里,到达了皮勒村。七年后的今天,在国家脱贫攻坚大潮中,这个被悬崖陡壁、激流险滩阻断了与外界的交通的皮勒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五年前村民们还是住在这样的土房里
天堑变通途 筑梦皮勒村
皮勒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道路不通,皮勒村没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信号。用水要去山脚下的河里挑。村民们如果想吃菜或者购物,也必须骑两天的骆驼,再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才能从县城买回来。整体性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通达工程”项目资金建成了从马尔洋乡政府至皮勒村的51公里四级公路。2014年,通往皮勒村的最后一道天堑——皮勒村大桥也竣工通车,从此,皮勒村与外界的道路终于被打通。皮勒村大桥的竣工在方便农牧民出行的同时,也加快了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
皮勒村大桥
随着道路的畅通,皮勒村实现了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的入户覆盖,建成了幼儿园、文化室、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和惠民超市,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在皮勒村,最漂亮的建筑当属村幼儿园。幼儿园里小桥流水,树木环绕,园内设施一应俱全,墙壁上色彩斑斓的图画都是孩子们的杰作。幼儿园的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现有23名学生,开设了2个班级。
在皮勒村幼儿园上课的孩子们
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老百姓刷新“颜值”
皮勒村的基础设施薄弱,脱贫攻坚任务重。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作为皮勒村第一书记的热合曼·吾甫尔在激励贫困户走出贫困的过程中,俯下身子沉下心,用一颗真心与群众促膝而谈,了解群众所需,解决群众困难。在他看来,百姓的事无小事,都是大事。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同时也能跟群众拉近距离。
在采访过程中他告诉记者,皮勒村致力于培训村民打馕和种菜技术,确保每个村民家有馕坑、有菜园。今年,村里要建立菜店和馕店,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们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除此之外,皮勒村里还开设了就业培训基地,培训村民们烹饪、电焊、木工等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外出务工。目前,有劳动力的家庭都实现了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皮勒村第一书记热合曼·吾甫尔(前排右一)与村民在一起
就业助增收 实现脱贫梦
马尔洋乡党委书记高永刚说,通过转为护边员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综合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针对贫困户情况,逐户施策,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同时,皮勒村还结合实际,围绕就业技能培训制定扶贫攻坚实施计划,把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加强对青壮年劳动力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今年67岁的赛都克·阿不都拉汗家距村委会12公里,他的家在皮勒村被称为“最远一户人”。记者来到赛都克家看到,如今,他家的旧房子也被崭新的安居富民房所替代,水泥路也铺到了家门口,一座崭新的路灯也拔地而起。
“住上新房子、大病有医保、孩子上学全免费……我们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全家一年的收入都快赶上城里人了。大儿子胡加是一名护边员,每月有2600元的固定收入,目前在外执勤。2016年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二儿子卡玛得受聘成为公路养护员,一个月纯收入4000元。给家里购置了摩托车、粉碎机、牦牛,日子越过越红火。另外还有粮食和草场补贴,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新建的安居富民房,水、电、光缆都通到了家门口。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村里干部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赛都克说。
皮勒村村民赛都克·阿不都拉汗家
据了解,目前皮勒村全村有96户222人实现稳定就业,对丧失劳动力的,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2017年底,该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480元。截至2018年6月底,52户贫困户搬迁至塔提库里搬迁点,住进了灾后重建抗震房。全村居民已实现基本医疗全覆盖、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全覆盖、通讯网络全覆盖、安全住房全覆盖、符合享受低保条件人员低保全覆盖。建成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基层党组织阵地,幼儿园、文化室已建成,相关器材设备已配发安置到位。建有村卫生室、安全饮水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和惠民超市。皮勒村至马尔洋乡政府的硬化路正在施工。根据国家脱贫验收刚性指标,到2019年实现整村退出。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