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件非遗传承人成果开始展出

2018-07-20信息快讯网

312件非遗传承人成果开始展出-信息快讯网

当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会迸发出怎样的活力?19日在大世界揭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力图为这个问题提供多种解答。亮相的312件各类研培计划成果展品,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比如缂丝,又称刻丝,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制作龙袍、复制名贵书画和宫廷装饰品,具有“织中圣品”之美誉。然而,美则美矣,与现实生活却多少有些隔阂。展览中,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人王建江与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联手创作的“桃花源”系列礼服,让人们看到了缂丝全新的表达——成为当代服饰的一部分。礼服上的图案取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灵动摇曳的朵朵桃花,安静的青绿山水,在礼服上尽显一派唯美气韵。如此构思让作品含蓄典雅,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透出时尚感。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时有人询问这样的礼服能不能购买。

312件非遗传承人成果开始展出-信息快讯网

▲王氏缂丝的第六代传人王建江。张珺 摄

竹刻除了运用在文房用品上,还有何种新颖表达?两位嘉定竹刻传承人王建顺和蔡天树给出的答案是:做配饰。展览中,两人牵手留法皮具设计师何然共同创作的 《梅兰竹菊》时尚手包系列,是嘉定竹刻的当代演绎。这四款黑色手包造型简约雅致,包扣采用留青竹刻技艺,将经典的“谦谦四君子”形象融入其中,尽显中国式美学意境。

同样在竹子上做文章的还有浙江东阳竹编的非遗传承人何红兵,他曾参与故宫倦勤斋、乾隆花园及宝座屏风等重要文物的修缮。“以往,竹编多偏重实用性。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升,能否把实用品艺术化,摆脱瓶瓶罐罐的创作模式?”带着这个想法,他首次尝试了与当代设计师跨界合作。“搭档”是两位荷兰设计师,利用竹柔韧的特性合力创造出了系列竹灯作品。这些竹灯尺寸不一,造型简约,色彩绚烂,极富线条感。

除了“大竹灯”系列,何红兵还与四川道明竹编青年传承人杨隆梅携手,对17种繁复竹编传统纹样进行排列组合,再搭配缤纷色彩,打造出流光溢彩的“竹编万花筒”。这些作品单个拿出来可以置于家中当创意装饰画,合在一起则成了异彩纷呈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

“凤求凰”银线蜀绣系列胸针,则让人们看到传统绣艺与银饰在方寸之间碰撞出的火花。该系列作品灵感来自西汉司马相如追求才女卓文君弹唱的古琴曲《凤求凰》。为了一份古韵,蜀绣传承人王晖严格考证马王堆等出土的汉代织物,原版复刻西汉刺绣针法,并采集汉唐时期上千张文物原始凤纹作考,创新凤凰图样,全部手工精绣而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始于2015年,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上海是首批参加该计划的省市,三年来累计培训学员千余名。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4日。

作者:李婷

编辑制作: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