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8-08-01信息快讯网

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信息快讯网点击图片跳转收看视频

长江浩瀚,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文明璀璨,大江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

记者近日行走重庆市巫山县、湖北省秭归县,地方虽然不大,文化氛围却足够浓。通过采访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感受到这些长江沿岸传承人对于文化的坚守。

刘伯枝:在质疑中前行

重庆市巫山县的刘伯枝是“巫音”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巫音”传承谱系的第64代传人。

“巫音”又称“神歌”,发源于长江三峡巴楚之地。它集祈福、表演、祭祀于一体,是流传于巫山民间的一种传统祭祀音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刘伯枝自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巫音”。为保护“巫音”这一民间传统祭祀音乐不至失传,2013年巫山文化部门成功申报“巫音”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抹去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保留了以“巫音”为主、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值得传承和保护的内容。

同时,巫山县有关方面也努力将“巫音”打造成巫山旅游传统文化的新名片,进而使“巫音”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认同‘巫音’文化,这是人们寄托美好夙愿的一种方式。”“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刘伯枝说,这与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陈嗣红:把传统手工坚持下去

重庆市巫山县的陈嗣红是巫山梨膏县级非遗传承人。

陈嗣红告诉中新社记者,巫山自古因盛产梨而得名“梨乡”,巫山梨膏因其止咳润肺等显著食疗作用,自民国时期逐渐名声远扬。

陈嗣红父亲是巫山梨膏的受益者。“小时候,父亲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咳嗽得厉害。”陈嗣红说,当年在供销社工作的哥哥,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了梨膏回家。在梨膏的滋润下,父亲的咽喉轻松很多。

后来,作为巫山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陈嗣红负责收集整理巫山传统美食,梨膏成为其重点收集整理对象之一。

陈嗣红查阅县志、历代名人有关巫山梨诗句、在典籍中寻找巫山梨膏的蛛丝马迹、在民间寻找梨膏制作技艺人物……对梨膏了解渐深的陈嗣红随即拜师,开始学习梨膏熬制技艺。

“要坚持做传统手工,把梨膏食疗作用传承下去。”陈嗣红说。她认为,传承需要创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食疗需求,陈嗣红广泛调研,不断调整梨膏熬制秘方,让梨膏通过长江水路走出巫山,惠及各地人群。

罗留英:从小老板到文化人

湖北省秭归县的罗留英是薅草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

迄今为止,罗留英收徒20余人,年龄从20岁到64岁不等。多年来,罗留英和徒弟们在景区演出,让薅草锣鼓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欢迎。

虽然不赚钱,但罗留英说很开心。“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是我的任务,也是我的责任,我要把薅草锣鼓传承推广下去,这才是我的心愿。”罗留英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娜么美”——听晋江非遗传承人蔡美娜讲述“掌中木偶”
312件非遗传承人成果开始展出
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长江江豚种群数约1012头 极度濒危状况未变
去社区看砭石之谜、华佗与五禽戏,中医药传承创新展开进社区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石漠化大地上的“土地癌症”医生
赴“老北京非遗趴”感受非遗活态传承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012头
长江经济带上,穷亲戚和富邻居该怎么做朋友?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民强村治污享生态红利 从“黑又臭”变“美而富”
在家中升五星红旗,给孩子讲抗战故事——八旬老兵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爱国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
军医王允若的行医路:点滴平凡显真情
全班只有儿子一人没出过国,杭州妈妈花三个月工资去游学,这事到底值不值?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一周年之际
朱正友:传承红色基因 扛起打赢诺言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湖南:守护一江碧水 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亲历四十年前首批公派赴法留学
新时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三重意涵
致敬!长江边有群“三峡蚁工”,两年捡了近700吨垃圾!
直播 | “夜话长江”访谈活动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武汉光谷:以创新创造发展新机遇
五代师道传承,未改一片冰心。看这个教育世家的传家之道
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传承
牵挂非遗的,不应只是沧桑的面孔!上海青年创意大赛寻找青春传承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