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生命禁区”:鲜花开在我们心上
西行帕米尔·一线见闻①
克克吐鲁克:鲜花开在我们心上
《手机实拍海拔5200米边防巡逻 你翻山越岭的样子真帅》视频作者:王艳 何友文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巡逻在边境线上。岳小平摄
7月5日,关外一派色彩斑斓的景象。
位于瓦罕走廊尽头,海拔5200米的东克克吐鲁克达坂,寒风凛冽。抬头仰望,绵延起伏的层层峰岭,一片冰封雪裹。
在塔吉克语中,“克克吐鲁克”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此刻放眼群山却难见一丝绿意,荒凉、缺氧、寒冷,是记者对这里的最直观印象。
乘巡逻车抵达海拔4900米的山腰处,记者跟随官兵徒步攀爬3公里的巡逻路程。虽说只有3公里,但在高海拔地区翻山越岭,对普通人来说,无异于挑战极限。
脚下乱石嶙峋,每走一步都十分艰辛,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由于严重缺氧,记者只觉得耳畔有阵阵蜂鸣声,连呼啸的风声都听不见。
而官兵的表现,却足以用神勇来形容。
22岁的下士李敦云,全副武装,过沟越坎,身手矫健,如履平地。他本来已经爬到半山腰,看到记者步履维艰,又折返回来,与记者并肩前行。
越行,越远。看到记者实在难受,带队干部、卡拉其古边防营副教导员杨小强下令原地休整。
杨小强说,再往上走,将要穿越一大片冰川,10层楼高的冰川绝地而生,登临之苦,艰辛程度,难过蜀道。
有多难?
数十平方公里厚厚的冰层下,藏匿着无数突兀的冰锥。官兵行走其上,时不时就会踩透日照后表面渐融的冰层,要么灌满一鞋水,被冻得瑟瑟发抖;要么踩到冰锥上,扎得人疼痛难忍。
李敦云说,官兵们最怕的是无任何征兆的雪崩,以及深不可测的雪豁。
每次,在冰川上巡逻,官兵必须手手相挽、谨慎挪步。因为,在这里哪怕一声呐喊也会招致雪崩。
不到半小时,记者的指甲和嘴唇已紫中带黑。高原反应导致头疼欲裂,心如擂鼓。
想坚持,却难再坚持,记者掉队了。
一直陪伴记者的李敦云,转身眺望十几公里外巍然屹立的雪山说,眺望雪山,是他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戍边最快乐的事。
当兵4年了,他还没探过家,而对雪山情有独钟的真正原因,这位边防战士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雪山巍峨,让人震撼。但山高人为峰,我们边防军人驻守在雪山哨卡。有我们在这里,祖国就会安宁和平。”这位“95后”小伙儿,谈到自己的职责使命充满激情与自豪。
李敦云所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瓦罕走廊最前沿,主要担负中阿边境一线守防任务。
虽然,宽阔的卡拉秋库尔苏河贯穿整个通道,但这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区”——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常年平均温度在-5℃至-10℃,最低温度达-40℃。
李敦云说,由于缺氧,每次巡逻攀爬达坂,就像“爬天梯”一样艰难。虽说在报名入伍时,对边防的艰苦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了边防连,这里的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李敦云来自甘肃敦煌的一个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参军入伍,并主动报名到新疆戍边。
在新疆边防,像李敦云一样的“95后”战士占了大多数,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有的来自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也有的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但无论来自哪里,家乡的自然条件,都要比边防优越很多。”杨小强说。
与内地“95后”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边关没有商场,没有大排档, 没有互联网,没有KTV,智能手机也不能天天使用……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策马巡逻在风雪边关。岳小平摄
面对巨大的生活落差和长期的寂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
21岁的上等兵郑卫国来自广东茂名,两年前,他从广州涉外大学毕业,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携笔从戎。为了接受真正的锤炼和考验,他选择来到边防部队。
戍边的每一天,都让他刻骨铭心。
刚开始站岗时,因为缺氧,郑卫国经常脸憋得发紫,同时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刚来连队第一周,正好赶上断水了,连一次脸都没洗过。这种艰苦,是当初想象不到的。”
郑卫国坦言,刚到边防连时,他特别害怕夜间站哨,山间传来群狼嗥叫,听得人心里发毛。
“现在好了,我早已度过了适应期,与雪山、哨卡融为一体,与战友们融为一体。我们边防连就是一个同甘共苦的快乐大家庭。”郑卫国自信地说。
前段时间,郑卫国大学时的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聚会,他在电话里对郑卫国说:“每个人都见到了,唯独没见你……但我们都为你自豪!聚会时,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你。”电话这头,郑卫国已泣不成声,那是他入伍以来,唯一一次流泪。
从老师和同学的话语里,郑卫国体会到了自身坚守的价值和意义——享受生活、领取高薪,和心上人花前月下,以后有的是时间,而以坚守雪山哨卡、巡逻“生命禁区”的方式服务祖国和人民,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戍边的日子里,我学会了担当、忍耐,懂得了吃苦就是吃补的道理。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郑卫国说。
20岁的上等兵刘玉庆,曾是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在校生。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脚趾严重冻伤,虽然及时进行了治疗,但至今时常又痒又疼。
“这没啥,不管千难万险,只有确保边境一线安全,我们心里才踏实。”刘玉庆说,戍边的日子谈不上惊天动地,也很少遇到什么大事,但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确保不发生什么“大事”,这就是我们戍边守防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看着一茬茬年轻战友在边关生活的历练中渐渐成长,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守防15年的老兵马小龙说,军营是座大熔炉,进来的是铁、出去的是钢。
“作为一名‘80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95后’同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虽然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条件更为优越,但在他们身上,同样激荡着男子汉的热血,传承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基因。”他说。
黝黑的脸上时常露出青涩害羞的笑容,但每每谈到自己的职责使命时,却又显得格外自信成熟……如果,要给“95后”边防军人画张像,就应该从这里起笔。
今天,边防军人的自信源自哪里?
李敦云说:“作为一名守卫国门的边防军人,一想到自己坚守的战位是与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而在郑卫国眼中,缺憾也是一种美:“虽然帕米尔高原一年四季看不到绿色,但我们的心灵之树常绿。”
“谁说克克吐鲁克没有鲜花?”杨小强说,守防的每一天,我们的心中都充满阳光,老高原、老边防精神滋润出的传统之花朵朵绚烂,永远盛开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哨所。
每一名边防战士的心中都绽放着精神之花、理想之花,“鲜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名副其实!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在巡逻途中向界碑描红。岳小平摄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巡逻在风雪边关。岳小平摄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巡逻在风雪边关。岳小平摄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戍守界碑。杨小强摄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