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休闲 | 98岁的萨尔茨堡音乐节,连纳粹都消灭不了它
萨尔茨堡的风景。 视觉中国
远方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近处的萨尔茨河静静流淌,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钟声悠扬。在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这座静穆而安宁的城市里,一场夏季音乐的盛会如约而至。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今夏于7月20日开场,将要持续六周,直至8月30日闭幕。
作为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以莫扎特的故乡闻名,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有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魂牵梦萦的家。这里的山河总是庄严而优雅,但历史的人群在此聚散离合、来来往往。他们每一次相聚碰撞出的艺术火花,都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华。自1920年开办以来,萨尔茨堡音乐节每年夏天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时下最优秀的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歌唱家、管弦乐团,在这里献上歌剧、话剧、音乐会三大类别的表演。萨尔茨堡音乐节像是一部时光机,在近百年的岁月中穿梭,带领人们领略现代与古典之间欧洲音乐的历史与美。
据萨尔茨堡音乐节官方网站报道,音乐节每年夏天会迎来25万余名观众,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舞台。从2018年音乐节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在萨尔茨堡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每周都有两三场歌剧《每一个人》公开上演。另外,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理查德·斯特劳斯谱写的《莎乐美》、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的交响乐表演都十分让人期待。
“激情与狂喜”是今夏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主题,这出自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颠覆性评价。自古以来,德语文化圈一直受到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影响。18世纪的德国古典学家温克尔曼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形容古希腊艺术,而尼采的观点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特质在于围绕生活的非理性的感受——激情、狂喜、侵略和醉酒。也许,这就是今夏萨尔茨堡想要带给大家的礼物,就是节日里激情与狂欢的“酒神精神”吧。
说起萨尔茨堡音乐节,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1920年8月22日,霍夫曼斯塔尔带着他重新用德文创作的歌剧《每一个人》拉开了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序幕。这部中世纪的伦理剧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热捧,5000多位观众如中了魔法般被深深吸引,连坐在第一排的大主教和神父们都不禁流下了泪水,这部剧甚至被改为各种方言在各地巡回上演。从此,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就成为奥地利乃至世界的传统被固定了下来;歌剧《每一个人》成为了音乐节的基因,贯穿了历史的血脉,近百年来,它已上演了680余次。
人们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热情不止于此。就在第二年,音乐节就从最初的四天延长到整个8月。霍夫曼斯塔尔组建的音乐节委员会还拉来了他忠实的合作伙伴——著名作曲家理查德·斯特劳斯。这位继大小斯特劳斯之后的“第三位斯特劳斯”,其名气对于现代主义者而言如雷贯耳,茨威格称他为继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到自己那个时代“德意志血统音乐家伟大后裔中的最后一位”。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语音乐圈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干预。德国舞台上禁止演出非雅利安人的作品,莱比锡音乐厅前门德尔松的立像也被推倒。“所有音乐界的朋友都被激怒了。”茨威格写道。但正如奉行艺术唯我主义的理查德·斯特劳斯在希特勒政权下仍坚持创作一样,萨尔茨堡音乐节存活了下来,艰难为继。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萨尔茨堡音乐节不可避免地沾染上纳粹色彩。不过,萨尔茨堡的音乐基因未被改变,莫扎特的歌剧仍旧作为音乐节的首秀,歌剧《每一个人》也作为音乐节的传统定制继续上演。
萨尔茨堡音乐节还因一位“指挥帝王”的“长期主政”而举世闻名,他就是出生于此的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芝加哥论坛报》曾评价道,在卡拉扬“统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29年间(1960-1989年),萨尔茨堡更像是卡拉扬的“私人采邑”,他为音乐节留下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商业雄心”。而此后的继任者们更是将萨尔茨堡音乐节“去精英化”,在保留其古典品味的同时,将其打造成社会包容性更高、更潮的音乐节。
作者:报见习记者吴姝
编辑:陆益峰 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