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理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97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理念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鸦片战争后陷入内忧外患境地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和社会变迁,决定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被打败的那一天起,就有了一个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其根本价值理念就是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理念的实践发展逻辑来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党情不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决定的主要任务不同,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党的根本价值理念的时代内容也就不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和发展了引领革命斗争实践的价值理念:坚持用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强调党的奋斗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以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为目标统筹革命与建设,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当时的发展实际,探寻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建设道路,形成和发展了引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价值理念:以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战略性目标,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中国的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要创造新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勠力同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引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通过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强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强调要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根本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引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价值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念,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新时代必须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的价值理念,强调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把伟大社会革命进行下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和协调推进科学布局的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理念,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价值理念,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中国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本文系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研究”(17KYHZ013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