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2018-08-05信息快讯网

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信息快讯网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5日 01 版)

各地以产业发展促稳定脱贫——

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

黔境多山,下雨更是寻常。

车行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的大小丘陵间,一阵骤雨方歇,追云逐雾中,燕子岩村已在眼前。这里地处偏远,人均只有七分地,是贵定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前些天,村里流转土地养殖的首批小龙虾成熟,经鉴定品质优良,订单顺利落实,驻村干部松了口气。此前,两个养殖扶贫项目都没能在燕子岩村落地。“万一不挣钱,地流转了,我靠什么吃饭?”贫困户祝来武的担忧,有一定代表性。

村民心结咋破?合同规定,龙头企业承担风险,每亩每年给村里交400斤小龙虾收益,其中70%用于贫困户分红,30%留作村集体发展资金。算盘拨拉好几遍,47户贫困群众动了心。

拿到3亩地2100元的流转费,祝来武更加期待年底的分红。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自己养殖,争取将规模从现在的40余亩扩大到300亩。

贫困地区大多产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差,贫困群众大多市场意识弱、抗风险能力不足。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各地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着力精准定位育产业、久久为功谋长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

选准产业,还须保持定力

“扶贫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

种枣,能成?

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驻村干部聂胜川的提议,让不少贫困户惊讶。这也难怪,祖祖辈辈,从没谁家种过,十里八乡也没见过。

聂胜川的信心,缘于专业的检测结果。之前,县农委的专家进村把脉: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条件,这里都适宜枣树生长。

“还有个因素,剩余的贫困群众脱贫基础更差,要考虑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聂胜川说,枣树耐干旱、病虫害少,管理要求不高,“贫困群众很快就能上手。”

云阳选择扶贫产业有严格规程,县里建立主导产业认定标准,深入分析贫困村基础条件及产业现状,精准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办法。在制定规划、策划项目、督促实施等关键环节,县农委派出10个科技服务团,对162个贫困村开展实地调研,准确掌握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及时予以指导。

去年,枞林村3万多株枣树苗到位,505亩枣林有了初步模样。“可以卖青枣,也能卖干枣,县里基本没有种的,也算是人无我有。”聂胜川手里,还有一张牌可打,“枞林村毗邻旅游区,镇上计划将这片枣林纳入其中,跟观光、采摘结合起来。”

“扶贫产业,不能只看短期效益。”甘肃省通渭县结合全县规划实施的果品、花椒、中药材“三个十万亩”产业,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分区域突出果品、花椒、草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优势。“点面结合”配套发展,实现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

湖南省洪江市统筹黔阳冰糖橙、托口杨梅、安江香柚等当地名优果品资源,帮助九成以上贫困户融入支柱产业,脱贫增收有了长远保障。

农业产业培育周期长,市场行情却瞬息万变。选准了产业,还须保持足够的定力,久久为功,方见长效。

山西省吉县上东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李青凡,几年前大着胆子种起了苹果。靠着4亩果园,一家人摘了穷帽。家家有果园的上东村,去年底整村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吉县位于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怎么改变传统农业结构、加快脱贫进程?县里多次论证,根据当地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的条件,确定发展苹果产业。

路子选好了,县里免费提供树苗,可一些贫困群众起初并不买账,担心苹果产业能不能做起来。

吉县把突破口放在改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上,锲而不舍投入。近年来,吉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亿多元,集中用于苹果产业,完善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身边人、身边事最有说服力。”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说,一大批像李青凡那样的贫困户成功脱贫,吸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投身苹果产业,这也是县里“咬定苹果不放松”的重要动力。

如今,吉县苹果已发展到28万亩,实现“三个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靠苹果产业脱贫的占贫困户总数的80%以上。

完善利益联结,畅通产销对接

“风险可控制,农民就敢干”

河北省平泉市卧龙镇八家村,看到乡邻种香菇发家,村民刘彦龙也动了心。

“一个菌棚投入六七万元,咱本就是贫困户,本钱从哪来,赔了可咋办?”转念一想,刘彦龙又泄了气。

正为难,平泉市绿河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找上门来,“产前不用投钱,产中、产后风险我们担着。你就负责日常管理,最不济也能拿些工钱,有啥怕的!”

刘彦龙这才明白,市里出了政策,贫困户可以到扶贫食用菌园区免费领种两个菌棚,有人教技术,有人帮销售。心里石头落地,刘彦龙起早贪黑、浑身是劲。年底一算账,稳拿3.5万元。

市场风险,是产业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容不得闪失、经不起折腾。破除贫困群众的忧虑,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强化风险控制,为扶贫产业保驾护航。

风险共担,让贫困群众“大树底下好乘凉”。

平泉市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抱团抵御市场风险。在贫困村新建园区100亩以上,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按每户6000元扶持入园贫困户;再按每个贫困户6000元标准,补贴扶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迄今,已有20多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园区,带动8000多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4万元。

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河北省饶阳县由财政补贴80%,为贫困户的果蔬棚室、养殖场舍、畜禽活体等购买商业保险,降低扶贫企业和贫困户经营风险。

产销对接,让贫困群众后顾无忧。

吉县八成以上农户种苹果,年产22万吨,不怕卖不出去?

“一搞就多,一多就贱”,山阳村贫困户韩建平过去“怕赔也赔不起”,如今却是胸有成竹:“合作社帮着找买家,我们不愁也不怕。”去年,吉县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以每斤高出市场价3毛钱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苹果,韩建平的果园每亩净收入5000多元。

合作社的底气,源于吉县苹果的品质。不上化肥,用锯末配牛粪,经过发酵做成有机肥,吉县苹果吃上绿色“营养餐”。全县苹果地理标识产品认证26万亩,其中有机产品2.5万亩,无公害产品4.5万亩。

有了好产品,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不仅在上海等大城市站稳了脚跟,去年还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更加精准、便捷、稳定地对接市场,各地不乏创新实践,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

贵州省探索建立学校食堂“菜篮子”与贫困农户“菜园子”定向产销衔接机制,助力产业扶贫精准高效。自2017年秋季学期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近6万吨,总金额6.5亿元。今年,这一定向采购规模有望占采购总量的40%以上。

河南省光山县抓住“互联网+”新机遇,全方位打造电商产业链,探索出了“电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建成光山县贫困村农特名品展示厅,展销光山县名特优农产品30余种,带动脱贫7300余人,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产业扶贫,要看市场下菜碟,关键在于精准衔接市场需求。”河北省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风险可控制,农民就敢干。”

当下“快钱”脱贫,长远持续增收

“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安徽省金寨县仙桃村,贫困户詹必武的脱贫致富产业,是种植山核桃。不过,最早种下的一批今年刚挂果,“盛果期还得等上几年。”

眼前咋办?怎么脱贫?见记者疑惑,詹必武径直引路,来到村口扶贫养殖小区。“我家这头黑毛猪三尺长,有200多斤,卖了接着买猪苗。”

去年,詹必武还种了天麻、茯苓,当年种当年收。天麻卖了3800元,茯苓卖了1500元。加上卖黑毛猪的收入,他和村里不少贫困户一起脱贫出列。“再等几年就看山核桃了,满树都是票子啊!”

利用扶贫资金,金寨县建成扶贫猪舍3000间,覆盖大多数贫困村,鼓励引导贫困户养黑毛猪。截至去年底,3000户贫困户通过养黑毛猪“挣快钱”,户均增收3000多元。

产业的培育壮大需要时间,但精准脱贫的任务就在眼前。打好产业扶贫仗,既要管当下,也要管长远。看得见眼前的实惠,贫困群众心里托底,才会支持发展长效产业;有了长效产业,脱贫致富更有保障。

四川省南部县建设“四小工程”,即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将其作为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其中大多数可以当年见效。“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全县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到近九成。

重庆市丰都县加快推进“1(笋竹)+2(青脆李、优质稻)+X”的产业发展,推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建立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基金及管理办法,按照每年每户3000元标准支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家禽等“短平快”产业,确保贫困户当期脱贫。

大河有水小河满。产业扶贫,还需做大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紧密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使贫困群众真正融入产业链,长期稳定受益。

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村民们发现,原本愁眉苦脸、寡言少语的白金芳,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去年,县里整合扶贫资金,在王营村建起了3个扶贫车间,分别租给4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白金芳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计件领工资,还不耽误照顾家,一年下来收入5000多元。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临泉县96个贫困村都有。扶贫车间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帮扶贫困户。群众得了实惠,村集体也得以壮大。

“长远看,产业扶贫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临泉县委书记邓真晓认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效果不能单纯以贫困户脱贫为衡量标准。

5月下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15项产业扶贫国家标准,其中包括《村级光伏电站管理与评价导则》等4项国家标准和《蜂产业项目运行管理规范》等11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首批产业扶贫国家标准的出台和组织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扶贫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