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

2018-08-06信息快讯网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

编者按: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CP)于北京召开(8月13日到20日)前后,报讲堂工作室联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共同向公众呈现丰富多彩的“聆听世界哲人、亲近当代哲学——庆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同时欢迎参与同步推出的“我爱WCP“有奖传播活动(见文末链接)。昨天陈来求学下苦工梳理上千书信,为学不断开拓领域而“又新”的风貌,也道出了哲学家们的共相:兴趣、求真、刻苦、责任。第一周送上的七位哲学家可曾激发您的“惊奇”?本周七位来自七国,今日的尼日利亚学者是非洲诠释学之父。

“聆听世界哲人,亲近当代哲学——庆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⑧

访谈非洲诠释学之父、尼日利亚韦兰研究院主席T.奥克雷神父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

文/卢盈华(-复旦-华东师大联合采访组)

被访谈人:西奥菲勒斯·奥克雷(Theophilus Okere),非洲诠释学之父,尼日利亚韦兰研究院主席,以下简称“奥克雷”。

访谈人: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盈华,下简称“”

访谈时间2018年5-6月,多次邮件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1962年,27岁的尼日利亚留学生奥克雷走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园里,他刚完成了第一个心愿——在国内神学院求学七年后当上了天主教神父。从白人师生看他的好奇和惊讶里,他不难读出黑格尔的眼光: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许多年过去了,其《历史哲学》留下的思维依旧。但奥克雷并没有太多时间表达愤怒,他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回应。四年后,他赴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攻读了哲学,遇到了优秀的现象学大家、康德专家、亚里士多德专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担任了他的博士答辩老师。1971年,奥克雷的博士论文借助诠释学的视角讨论非洲哲学的可能性,那年,他36岁。留学归国后,奥克雷任教于比加德纪念神学院,并尝试进行哲学教学改革。他的“非洲诠释学之父”美名也就此留下。

与83岁的奥克雷神父联系上略费周折,报驻坦桑尼亚记者赵子顺直接用电话沟通了采访事宜,告知我们这是当地极具声望的神父,尼日利亚的东部遍布着他的学生。当我们进入邮件访谈后,也被这位神学家的哲学素养和现实关切所感染: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贫困化、国际霸凌、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都为他所忧虑,但做剖析时他有着异常的冷静,这或许得益于早年留学所受到的哲学方法论训练。1999年,从本国和美国的神学院教席上退休后,他担任了位于伊莫州奥韦里的研究宗教、文化与社会的韦兰研究院主席,每年举办一次会议并编辑出版会议论文,至今已有13卷。如何建立起非洲自己的哲学和非洲的文化诠释学是他的关注重点。

首次造访中国也让奥克雷颇为兴奋——他想探究中国从草根到繁荣的奥秘。相隔半个世纪,从西方来到东方,期盼他会给出一份诠释学答卷。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青年时期的奥克雷

【哲学之缘与轨迹】

都柏林留学后去了鲁汶读博,论文提出可否有“非洲哲学”

您能否谈谈为何会去西方学习哲学? 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您远赴都柏林和鲁汶接受教育?能谈谈您的哲学旅途吗?

奥克雷:作为一名学生,为准备获得天主教牧职,我在文科结业时,已经学习了七年的经院哲学和神学。在神职授任之后,我出国去了爱尔兰都柏林,修读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学位,准备成为爱尔兰当地宗教杂志的编辑。然后,我在鲁汶天主教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博士,打算毕业后在家乡的大学教哲学。我选择鲁汶,乃是因为它成立于1425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拥有世界知名的的哲学教授,同时是新士林哲学和现象学运动(该校保存有埃德蒙德·胡塞尔档案馆)的中心。在鲁汶我有幸得到了伟大学者与哲学家的指导,如专长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思想的阿方斯·德·威尔汉斯(Alphonse de Waelhens)、专长亚里士多德研究的苏珊·曼堔(Susanne Mansion)、专长康德研究的乔治·冯·里特(George Van Riet)。有伟大的法哲学家与神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博学的科学哲学家让·拉特里尔(Jean Ladriere)、专长文化人类学的欧根·罗森斯(Eugen Roosens),这三位审阅了我的博士论文《可以有一个非洲哲学吗?——对其可能性条件的诠释学研究》(Can there be are African Philosophy? A hermeneutical inquiry into the condition of its possibility)。

此论文通过对许多代表人物的细致研究——多数是西方的哲学家,清楚地发现每一种哲学本质上都反映了或相互关联于哲学家的文化背景。诠释学法则使得这样的背景决定和影响了这样一种哲学。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奥克雷在鲁汶天主教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西方留学的种族反差激发我考虑能否为非洲文化的诠释做些什么

我也曾在西方接受哲学教育,生活和学习上都经历了陌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当您在西方生活时,有没有经历哪些文化冲击?这些冲击是否启发您哲学地思考一些基本的文化问题?

奥克雷:我是否经历了文化冲击呢?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我突然看到在街道、学校、教堂、公交车、市场上,每个人都是白人。所有的食品都是他们的食品。那里有种族主义,黑人被看作是奇怪的、不常见的,黑人会从传教士和殖民官员那里了解到白人在每一个方面都优越于其他肤色人种,尤其是黑人。然而,在学校里你的同学却会为你能够比他们做得更好而感到惊讶。

不过,我在家乡便有与白人传教士打交道的经历,早前也熟悉殖民语言和白人处事方式,这些缓解了我在欧洲感到的文化冲击。但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本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区别:哲学上所有的谈论都来自于他们的经验,而不是我的。这使我认识到我所接受的知识整体,人文、文学或哲学都本质上是对他们自己文化的表达和清楚述说。但这并没有打击到我,反而启发我去思考“我能为自己的文化做点什么?”所有的哲学都是历史的,因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个人解释。如果欧洲哲学是如此,那么当非洲哲学被阐述时,它也必须是如此。于是我很早便决定将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哲学活动的方法论上,而不是这些哲学家思想内容的真实与准确性上。

六种著作表达了我试图开拓诠释学在非洲文化上的应用

您的哪些作品可以反映您原初性的重要思考?能否谈谈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

奥克雷:下列作品能够反映我的相关思考:《非洲哲学——一项对其可能性之条件的历史诠释学研究》(African Philosophy:A historico-Hermeneutical Inquiry into the conditions of its possibility,1983)、《文化与宗教》(Culture and Religion,1984)、《同一性与变化》(Identity and Change,1993)、《上帝是生命,伊博人中的上帝崇拜》(Chibundu, Ofufe Chuukwu n’etiti Ndigbo, God is Life, the worship of God among the Igbo),1997年欧登内博演讲(Odenigbo Lecture);《伊博文化中的交流》(Communication in Igbo Culture),2007年演讲阿希久库演讲(Ahiajoku Lecture); 最后是《奥克雷自己的文字》(Okere in his own words,2015)。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奥克雷教授著作“Okere in His Own Words” 第一、二卷封面图像

我试图开拓、探索并将诠释学原理应用于我的文化元素。在其活动与知识方面,人是为历史性所限制的。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宗教、语言和法则是文化与哲学的关键要素。此外,我还研究了权力的使用与滥用问题。

【哲学特色与贡献】

非洲哲学现状:大多致力于融合与调和非洲非书写传统和西方哲学

:我们知道概括简化是危险的。不过,对那些喜爱哲学(尤其是跨文化哲学)却又不是专家的人,在进入细致的论证之前,使他们大致了解一些有意义的洞见,是有些帮助的。您能不能总结下非洲哲学的独特性格?我们知道传统的非洲哲学多是通过口头语言而非书写语言来传达的,这一特征怎样影响了非洲哲学?

奥克雷:目前,相较于欧洲和亚洲的书写传统,书写哲学意义上的非洲哲学仍处于初创期。黑非洲尤其长期隔绝于书写文明,在首次引入拉丁字母的殖民和传教的时代以前,没有文字的档案。不过,作为书写传统的替代,多数非洲人致力于记下巨大体量的智者言说,如谚语、习语、名称,这些多数关联于行为与实践生活。

当今的非洲哲学通过进一步的发问与反思,将自身建立在这一传统上,并且逐步突破该传统所体现出的伦理导向。许多哲学作品聚焦于融合与调和此一传统与西方的哲学活动类型,多数当今非洲哲学家接受了这两方面的培养。

当代哲学包括智者哲学和诠释学流派等,聚焦于文化因素和身份危机

近来肯尼亚哲学家奧鲁卡(Henry Odera Oruka)试图将当代非洲哲学分为不同的流派。其中有智者哲学,搜集和注解古代的言说和谚语;也有诠释学流派,当代学者们将我列为其创始人,并列出其他跟随我的哲学家,如森赛伊·赛尔奎贝恩(Tsenay Serequerbeharn)、米索洛(Misolo)、奧科洛(Chukwudum Barnabas Okolo)。因此目前的非洲哲学聚焦于文化因素与身份危机,由西方带来并保持的压力将非洲社会置于崩溃的边缘。这些压力包括400年的奴隶贸易、100年的殖民地化,以及当前的新殖民主义;包括白人和阿拉伯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种族主义,包括虚假和腐败的民主,以及他们强加的剥削性贸易条款,这些使得非洲永久的不发达和贫困。通过侮辱非洲人,他们虚构了非洲——他们的非洲。他们成功地使非洲人成为地球上悲惨的人,使非洲成为受害之洲。这就是非洲目前的境况,就像对古代的柏拉图那样,今天的政治危机和非洲在世界上的孤儿位置启发了当今的非洲哲学活动。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奥克雷主编的论文集《同一性与变化》

非洲哲学前景:从谚语、格言中加以诠释,而非注解现成文本,必出成果

您如何看待非洲哲学未来的发展?

奥克雷:非洲哲学目前是年轻的,正在成长。非洲哲学不是一个特定的类型,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方法上。如果哲学取决于文化,那么文化多元的非洲将拥有对应的多样化的哲学。作为在非洲实践的非洲哲学,以及作为书写哲学的非洲哲学,在埃塞俄比亚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为人所知。不过,多数黑非洲国家和文明没有发展出书写文化。今天盛行的形式是由在西方大学受到训练的非洲人采纳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开展的,这些西方大学里自从中世纪以来哲学长期是大学设置的课程。这些受训练者接触哲学乃是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康德或休谟,他们中的多数通过相反的旅程返回了故乡。归功于向本土非洲哲学的诠释学转向,他们从文化的原始素材中进行创造,而不是对现成文本的进行注释。出现了关于谚语、言说、格言、选集的书写文集,其中一些是哲学的智者言说。许多言说对明智的生活做出建议。还有一些以文学、诗歌的形式出现。哲学地去深入思考非哲学的文化,看起来将是非洲哲学富有成果的未来所在。

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以个人哲学活动与文化的结合表达普遍化陈述

您以前来过中国吗?欢迎您参加今年在中国举行的世界哲学大会!这里我想谈一谈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国的观念较少像西方哲学那样具有系统性,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第一种坚持中国思想的本土性。研究者倾向于不注意西方哲学,不与西方哲学相比较,而是致力于思想史、历史考证、文字注释、训诂学、语义学方面。另一种则借鉴西方哲学,研究者相信这有助于澄清传统中国文本的意义。前者批评后者歪曲了文本中的文字在其自身历史中原初、客观的意义,而后者批评前者没有以问题为导向,没有更深更广的哲学与思考背景,不能真正地澄清这些文字的意义,因为人们的理解力影响了对特定语句的诠释和判断。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声称没有中国哲学。我们可以在非洲哲学的辩论中看到类似的情况,如有没有非洲哲学?非洲哲学应当如何呈现?对待本土哲学与比较哲学的态度实际上相关于如何理解哲学与西方哲学。您能不能谈谈您的诠释学进路?

奥克雷:我没有去过中国,这将会是我的第一次访问。你描述了中国哲学两种研究进路之间的张力:一种是本土化,集中于其自己的力量,遵守自身的传统;另一种是全球化,清楚地了解西方和其他哲学。非洲哲学也存在相似的张力。两个极端可以被辨识出来。一个极端是原地不动地背诵非洲神话、谚语,乃至通过分析非洲语言以建立哲学,或者假定一些部族组织中隐含着一些固有的哲学。这种做哲学的方式经常被称为部族哲学,已经被看作是错误的路径而受到摒弃。另一个极端是去排斥任何这样的努力,即从事一个不同于标准的欧洲和古典哲学之哲学的努力,将其看作徒劳无功的。通过一个更深的诠释学理解,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中道。简单地说,这条中间道路可以被表述如下。所有真实的哲学都是两种元素的结合:个体的哲学家的文化,以及现实的哲学家的个人哲学活动;哲学活动意味着一步一步地发问,对其所展望的文化进行问更深入和更广阔的追问。历史上和世界上哲学的普遍性努力便是发问与惊异,深入地挖掘出隐藏在外表背后的真理。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欧格吉奥弗和欧那主编的《非洲哲学与文化诠释学——致敬奥克雷论文集》

哲学活动可以只表示向人们的文化问最深入的生命问题,借助适用于那个文化的工具。所有的普遍性陈述,即那些声称发现了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人的绝对真理的陈述,必须首先在它们产生的语境中被理解,并且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应当伴随着这样的告诫和限制条款:“一切都是平等的。”

欧洲文化元素和部分非洲文化存在主要的一致,但前者也常妖魔化后者

作为一位神学家,您认为在基督教与传统的非洲文化与宗教之间是否存在张力?如果是,您如何解决这种张力?例如,能不能调和基督教的上帝与伊博人信仰的作为Chi的神?

奥克雷:我认为张力确实存在于基督教,特别是其欧洲文化元素,与部分非洲文化与宗教之间。两者存在着主要的一致,如对于一神的信仰、对上帝眷顾的信仰、对生命之无价的意识、对父母、长辈以及最终对我们共享的人性的尊敬。在德性与价值方面也存在一致,这具体化为十诫、枢德、黄金法则。然而也有冲突出现,这并不必然是介于基督教与非洲宗教之间,而是产生于外来文化元素的强加,主要是欧洲文化通过宗教对非洲文化宗教的强加。并且,存在着对非洲文化元素持续的妖魔化;这些非洲文化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对基督福音的良知没有偏见的话。

此外,基督教在非洲仅有100多年历史,对它的接受是比较浅的。它快速地破坏了老的宗教,却没有能够培育任何有效的有说服力的替代者。冲突的地方包括管理的强迫,譬如,这任意的强迫直接来自罗马统治权威和地方主教——他们实质上是作为地方独裁者和君王来统治,而地方传统上只知道无首领的民主统治。

在非洲的欧洲传统冲击了其他价值,要给其他宗教以机会

教会被看作紧密而偏执地坚持其传统,而这传统主要只是欧洲传统,令人担心的是,这会直接地根除非洲文化自身。像强制神职人员独身这一类的规则,在部分欧洲首创,后来在12世纪成为教会普遍的规则。现在它们被强加给世界上的所有文化。这种规则曾经遇到了严肃却无声的反对和抵制,不是因为非欧洲人更不能进行性约束,而是因为它冲击了其他价值,比如更重要的价值如生命,以及生育的权利与义务。对许多文化来说,生育是对上帝的义务,对后代和人性的义务。

近于完全不信任和贬低本土文化实践,这一做法在某种方式使人想起历史上对中国缅怀祖先之礼仪的拒斥。非洲人的祖先的地位从来没有被严肃地对待过,基督教神学很少对之反思。“旅馆里没有他们的房间。”恰如种族主义折磨和惩罚了世间的黑人,它也一并排除了在天堂中考虑他们的祖先。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奥克雷认为,在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教会要学会将权力看作服务

如果情况继续下去,欧洲基督教传统仍然是独巨石,不接受来自今天已经是世界上基督教的多数信徒的新文化的损益与修改;如果罗马或者其他宗教权力的席位坚持继续行使不民主的、不受控制的权力统治基督教世界,如同中世纪那样,一方面继续宣称着自己千年帝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却不承认自己利用宗教的外衣,进行实质的殖民掠夺,进而在文化的和世俗事务上束缚忠信者的良心,如此情境下,我无法预见到冲突会终结,宗教面前会有和平。

是的,去调和基督教的上帝与伊博的上帝Chi-Chiukwu是可能的。伊博基督徒已经接受了二者的调和,将其视为同一。哲学家和神学家可能不认可普通的、文盲信仰者的上帝观念是忠实的,但是他们却是在真正地信仰着上帝,信仰他们的上帝。伴随着时间,张力大概会降低。不过考虑到今天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教会首先需要减少其对权力的嗜好,开始学会将权力看作服务。其次,教会要克服对过去的迷恋。然后它将需要清除自己旧时丑陋的种族主义和家长主义的痕迹。此外,欧洲也需要尝试给他人一个机会,让后者在某些宗教上发挥作用,这些宗教虽然不发源自欧洲,但是今天在欧洲以外拥有更多的信奉者。

传统伊博/非洲宗教重视公共良心和集体内疚,但整体上被视为“迷信”

在您的文章《基督教个人主义道德的贫困与非洲的替代》中,您指出传统的基督教个人主义在影响公共生活方面是无力的,并主张它需要从非洲传统宗教(伊博)中获取智慧,如集体内疚和公共良心这样的洞见。这是一个发展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出色尝试。在您看来,哲学与宗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讨论的话题。今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理论和当今实践上,非洲传统宗教和基督教有没有丰富彼此?

奥克雷:是的,哲学和神学都必须相关于实践生活。记得卡尔·马克思正当地批判了哲学,说它仅仅讨论这个世界,而不是改变它。神学更加具有义务去关联现实生活。道德是一个实践的事情,对人类社会很关键。人既是道德动物,也是社会存在,因而从本质上说,道德具有社会的维度。因此将道德与宗教限制在孤立的个体之中,只关心个人的神圣性,却忽视社会的正义,并不能很好地契合当今社会与全球维度。道德的社会维度恰恰是传统伊博/非洲的宗教所关注的重点,通过诉诸公共良心(而非那些所谓的“非道德的公共”的观点)以及集体内疚的观念,伊博/非洲宗教展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和西方个人主义的面相。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中间为奥克雷

若彼此对话没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非洲宗教和基督教便不能丰富彼此。基督教至今仍单方面地行动,否认非洲宗教的正当性,不将其看作够格的对话伙伴。即便梵蒂冈第二次公教会议看起来开放了对话的道路,即便福音传道也完全成为了本土的统治集团和神职人员的责任,而今天在整个伊博地区,在整体的谴责本土方式的政策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这些本土的方式有被看作具有“迷信”的嫌疑。

名字富有哲学含义,传达了对生命、死亡的态度,有权力有魔力有精神

您写到了名字在非洲文化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名字传达了诸多含义,如美丽、家庭延续、以及人们对待生命、死亡和上帝的态度。可以说,名字是理解非洲文化的钥匙。您认为这些名字和其背后的观念是非洲的“同一性”,还是处在变化中?在今天新的态度下,人们继续保持这些名字,还是创造新的名字?

奥克雷: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如是问道:名字中包含了什么?许多伊博人也如此说。不像其他的文化将名字仅仅视为标签,伊博的名字里透露出了许多的意义。名字有时是哲学层次的表述,不过它可以具有多样的用途。一些传达了神学的信仰,一些是祷告,其他一些是战胜敌人和死亡的凯歌。在名字中,有权力,有魔力、有精神。提及和称呼名字常常是精神和宗教的行为,是一个有力的召唤,这时神被唤起;当人们的名字卷入,灾难或吉祥将来临。可以说,名字成为了命运。当名字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并紧密地联系于甚至等同于某人时,它成为对自我的表述。不过对将名字概括为非洲同一性的做法,我会比较犹豫。虽然基督徒的洗礼伴随着欧洲的名字,伊博的儿童通常拥有传统的名字,在洗礼之前的命名仪式上被授予。在独立以前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年代,人们自豪地推广这种做法。今天,这种做法更加兴盛流行。

【我看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应多关注多元文化结构下的相似性,学会对话,欣赏他人

当今世界,在宗教、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既有不同文化的合作,也有对抗。紧张、斗争、冲突和仇恨威胁世界和平的目标。您认为,通过什么途径人类可以在自己文化和陌生文化之间,实现彼此理解和尊重?换句话说,您如何看待哲学与当今世界的关系?

奥克雷:面对许多文化间的紧张,为了和平相处,我们需要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结构,进而学会尊重有多样文化的人民。认可了人民之间存在的不同,我们还必须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注意到这样的核心事实:我们都是人,拥有相同的内在愿望,向往幸福、自由,渴求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我们的潜能。如果在个人层面霸凌是错误的,那么国家间的霸凌就更加是错误和危险的。力量不应该等同于正确。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奥克雷曾得到著名学者与哲学家的指导,如法国哲学家与神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总之,我们都应该抛弃这样的说法:如果想要和平,那么要准备战争;而应该说:如果想要和平,那么要为正义而劳作、学会对话、欣赏他人,尊重每个人、唾弃种族主义和极端的部族优越情结。为历史的弊病去给人民支付补偿。让所有的国家彻底地裁军,废除联合国安理会这一永久机构,它毫无根据地给予了五个核武器国家一边倒的权力垄断。所有的国家必须平等,也就是说拥有平等的武装。让任何国家的人民人口成为它的额外力量。国家应该依据人口或人民数量来分层级。要考虑到让开展了奴隶贸易、殖民和新殖民的国家为过去进行赔偿,为过去的军事入侵赔偿。补偿和制裁任何的武器制作商和贸易商,反对任何占领军队,反对所有的军事联盟,反对所有曾经并打算使用武力对待其他人民的人,因为战争是反人道的。

学以成人:让哲学帮助我们,使人道得以人性化,将智慧用于人类事务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请问您对此主题是怎样理解的?

奥克雷:我对此次会议主题的理解是,它表达了这样的愿望,让哲学帮助我们,使人道得以人性化。人类社会曾经经历了去人性化的过程。战争、暴力、不公、罪恶以及人的不人道长期主宰着人类社会,给其面孔留下疮痕。这部分源于哲学声音的缺失,也就是说,当人类人口剧烈地增长、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增加,以及原始的军事立场的优势地位胜过外交协商时,人类话语中缺乏了理性的声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爱——必须起来维护其地位、履行其义务,劝导人们将智慧应用于人类事务,通过放弃残忍的武力(将武力留给野兽吧)以彰显人的理性与动物兽性的区别,进而更好地解决冲突,来再次学习成为人。

参加“自我”专场大会发言,希望哲学声音高扬在思想剧场

您将要进行大会主题发言,能否告知一些您的发言内容?您参与过别的世界哲学大会吗?

奥克雷:在此之前,我只参加过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世界哲学大会。这次我参加五个全体大会中的“自我”专场的主题发言。我希望,我从非洲视角来谈论“自我”的发言,或许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让世界清楚地听到非洲哲学的声音,并使人开始严肃地思考它。军事和政治大腕们的嘈杂喧闹长期统治了世界的思想剧场,现在是时候让哲学的声音不再淹没于其中了。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亲朋好友庆贺奥克雷神父(中)八十岁生日

首次来华,期待了解中国,学到中国从草根到繁荣的奥秘

此次来中国,您对中国文化与哲学有怎样的期待?

奥克雷: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很兴奋,期待着能去经历东方中心的一些魅力、美丽和神秘。中国提升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我希望了解中国——这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国家——如何从草根步入繁荣,窥探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至于中国哲学,我希望我的访问能激发我更多的学习热情,帮助我更深入地去探究其所蕴含的古代宝藏与现代的视野。

深深为自己的职业而幸福,对世界变得糟糕而遗憾

代表年轻一代,我想要请教您最后一个问题。回顾您的人生,对于年轻时立下的最初目标,您对自己满意吗?您是否对一些事情感到遗憾?

奥克雷:我对自己满意吗?是否实现了年轻时设立的最初目标?是的。我记得在六岁左右的时候,我向父母说我想要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父。现在已经获得牧职56年。我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感到幸福,我一直是一位幸福的、满足的神父,为自己尽力去侍奉上帝与人而感到满足。实话说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遗憾,不过我对自己来到的这个世界却有些失望,它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变得更糟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想知道是否是我错过了一些努力实现更美好世界的事情,还是说一个更好、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仍然是未来的挑战。

谢谢您接受访谈,分享您的见解。

奥克雷:很高兴接受采访。

下期看点

9、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波茨坦《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李文潮

*谙熟英、德、法和拉丁语,加上不斐的研究成果,成为《全集》编辑部第一位外籍主任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的通才,那个时代数学家辈出,他们相信数学传递的是理性精神

*我从法语编辑莱氏《中国自然神学论》,莱氏曾受传教士闵明我、白晋的《易经》翻译影响

相关链接

24位哲学家访谈·预热|你想和世界哲学大牛"对话"吗?请参加“我爱WCP(世界哲学大会)有奖传播”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①|布兰顿:从“理由空间”中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作的支点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②|麦克布莱德:从存在主义等角度均衡认识马克思的批判性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③|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高到“万有相通”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④|库苏拉蒂:在伦理中寻求人的相同性,减少价值冲突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⑤|伯努瓦:从现象学到分析哲学,只为寻找“现实性”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⑥|辛格:为动物权益推翻“人是神圣的”命题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⑦|陈来:跨文化对话、人伦日用中,儒学“又新”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24位世界哲人访谈”参与机构

报讲堂工作室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华东师大哲学系

感谢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的指导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⑧|奥克雷:让聚焦身份认同的非洲哲学说出“自我”-信息快讯网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脱贫攻坚在行动】留美藏族姑娘回乡创业,要把民族服饰推向世界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明天起在文汇客户端推出
各种花式跳绳大开眼界,2018年世界跳绳锦标赛在上海财经大学开幕
走向海外的航天技工:入地生花,我在世界铺“中国管道”
世界标准“刷牙”姿势公布!好好刷牙降低癌症风险
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 | 提升城市能级,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图解:11天60多场活动!习近平中东非洲之行全记录
书写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华彩乐章——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非洲五国纪实
“上陈遗址”能否推翻直立人走出非洲的年代?212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如何发现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①|布兰顿:从“理由空间”中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作的支点
习近平非洲脚步促“龙狮共舞”
习近平中东非洲外交之旅掀起强劲“中国风”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② | 麦克布莱德:从存在主义等角度均衡认识马克思的批判性
只是打了一个盹,睁眼已过万年!3.2万年前的冰封线虫被科学家成功唤醒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③ | 张世英:哲学应把人生境界提高到“万有相通”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④ | 库苏拉蒂:在伦理中寻求人的相同性,减少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出版的好书
博导开恋爱选修课居然有人挂科!比高数更难的是爱情
用"不靠谱"的手段耍弄世界 注定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
阿拉斯加史前文明来自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爱斯基摩人与良渚文化的惊人关联
根深叶茂 史苑繁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看待中国科技创新世界地位要有“定力”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⑨|李文潮:莱布尼茨的启发——如何带着理性宽容彼此交流
北京奥运开幕即将十周年,游泳世界冠军们聚在了一起……
抓不住海豹,北极熊也许能吃到更多美味……北极气候究竟如何变化,亟待科学家携手研究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⑩ | 斯乔平:科学哲学如何塑造更好的“后人类”社会
在非洲待了10年 日本人感叹: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物流格局
美国通过加征关税削减贸易逆差是误入歧途——访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费尔德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⑪ | 希尔贝克:在交往实践中避免“半现代态度”和“论辩恐惧”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⑫ | 阿伽西:在科技对世界的重塑中证明人的存在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