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住海豹,北极熊也许能吃到更多美味……北极气候究竟如何变化,亟待科学家携手研究

2018-08-07信息快讯网

抓不住海豹,北极熊也许能吃到更多美味……北极气候究竟如何变化,亟待科学家携手研究-信息快讯网

抓不住海豹,北极熊也许能吃到更多美味……北极气候究竟如何变化,亟待科学家携手研究-信息快讯网

▲BBC纪录片《捕猎》剧照

不久前,一篇叫“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被广泛传播。不过人们很快发现,原来这则新闻的源头来自挪威北部一个叫班纳克(Banak)的气象站,那里离北极点还有20度的纬度差。

尽管北极高温已被辟谣,但近年来北极温度不断升高已是事实。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前主席大卫·海康就表示,上世纪80年代,北极点附近的冰厚度为3-5米,现在只有1.6米,预计到本世纪末,北极气温将上升7℃。北极变化将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升温确实会影响北极熊觅食

北极熊是一种觅食行为严重依赖于季节的动物,它们在春季吃掉的食物占全年的2/3。在英国广播公司(BBC)2015年推出的纪录片《捕猎》中,镜头记录了北极熊是如何觅食的。

海豹是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春季,它们爬上海冰产崽,给了北极熊很好的捕食机会。然而,海豹对海冰震动非常敏感,北极熊庞大的身躯、浓重的体味,使它们不可能从海冰上直接“走”过去捕食猎物,它们不得不寄希望于游到距离海豹最近的冰洞,再一击必杀。

如果海冰持续融化,那么北极熊将找不到能够捕杀海豹的冰面,因为在水里,北极熊几乎不可能抓到海豹。

但是如果因此就将认定北极熊将灭绝于食物锐减就未免有些武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何剑锋表示,一是因为人们现在观察到的北极熊捕食情况还太少,二是海冰减少有可能为北极熊带来新的食物。

现在的北冰洋中很少有鱼,并不是因为水太冷,而是因为白色的海冰将大部分阳光都折射了,光照不到水中,海洋生态链的底层——浮游植物就无法生长,鱼也就无法存活。“我们有一个假设,当海冰融化到一定程度后,阳光能照进水中,北冰洋中的生物就会增加,其中就有适合北极熊捕食的食物。”何剑锋说。

即使这一假说不成立,难道“一文钱就难倒英雄汉”了吗?在BBC的镜头下,北极熊已经爬上高达300米的海边悬崖掏鸟蛋,吃水果了,生物总在想有办法适应环境。

抓不住海豹,北极熊也许能吃到更多美味……北极气候究竟如何变化,亟待科学家携手研究-信息快讯网

人类首次用一整年时间研究北极

近年来,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去北极观测的频次,我国也从2016年开始保持一年一探北极的频率,今年已经是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了。这都是因为北极变化得太快,而我们知道得太少。

一张北极熊瘦骨嶙峋的照片、一个北极圈内的“极端”高温之所以能迅速发酵,也与科学家对北极气温的预测系统“失灵”有关。比如关于北极何时能变成让船只自由通行的航道,科学家就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观测海冰变化,然而想要了解海冰厚度的变化情况,还得靠实地考察。何剑锋说,由于气候原因,科考队员只能在北半球夏季时前往考察,对北冰洋另外三季的情况,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这导致科学家们迄今为止建立的北极海气循环模型都不完美,也无法准确预测北冰洋究竟会如何变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球科学家们终于决定联手了。据悉,一个名为“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移观测站”的新项目将于明年启动,它将利用一整年时间研究北极的各种细节,中国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参与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也会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

北极研究需要全世界的数据支撑

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2007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穆穆表示,大到国家决策,小到精算保险,大气科学研究都是决策依据之一,而全球的海气循环是一体的,更好地了解极地气候变化,能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为国际碳排放谈判提供数据支撑。

之所以一张瘦骨嶙峋的北极熊照片能牵动全球人民的神经,正说明北极是全人类的北极。何剑锋正在研究海水酸化的问题,他说比起北极熊,你可能更应该关注海水中钙质外壳生物的命运,因为低温水更容易溶解二氧化碳而导致酸化,有证据表明,北冰洋的海水酸化正在朝深处扩散。如果说北极熊还可以从冰层上转向陆地,这些海水中的生物将无处可去。

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都是我国科考队员关心的问题。据悉,具有更强破冰能力的“雪龙二号”明年有望在北冰洋试水,两艘科考船的组合将使我国科考队员在北极布下更多观测设备,停留时间也可向春、秋两季延长。

然而,对于北极,一个国家的观测始终是杯水车薪。何剑锋表示,北极研究需要的是全球数据共享,各国科学家为人类共同命运而携手努力。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克思学说对现代社会科学的积极建构
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颠覆你的常识
临港成立一家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将加速自主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
复旦研究组针对药物入脑难题取得突破,为脑肿瘤等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新思路
抓好进口博览会行动计划推进落实:应勇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作相关部署,研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英国团队研究:儿童多动症与哮喘存在“明显”关联
只是打了一个盹,睁眼已过万年!3.2万年前的冰封线虫被科学家成功唤醒
继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领域取得里程碑式成就
上海科学家成功创建世界首例有功能的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染色体“十六合一”,细胞繁衍如初
教育部发布“珠峰计划”,将在高等学校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
单染色体酵母第一作者博士毕业选择申请海外博士后,科学家再次疾呼——莫让“海归”标签“逼”走优秀博士生
如何“培养未来的小科学家”,中外中小学校长热议技术变革下的基础教育
北极圈罕见32℃高温,北极熊或在40年内迎来灭绝
那些忙着转发北极熊要灭绝文章的人,你们知道真相吗?北极熊的熊口稳中有升,今年夏天并不难熬
时代楷模张黎明:31年热忱服务,守候万家灯火
“两个零”先生现身,警方提示:心再大也要守好卡内钱款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⑩ | 斯乔平:科学哲学如何塑造更好的“后人类”社会
科学治沙,支撑绿色成长——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报道之三
做原创好药,是他的信念!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为新药研制殚精竭虑30年
5G极化码发现者红毯仪式堪比领导人,尊重科学家的方式就是走红毯、坐金椅子?这不是科学家的精神!
高温袭来,北极熊也许没热坏,但南极王企鹅真的饿坏了!
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台?永远保持对教学和研究的热情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北极东北航道“冰上丝绸之路”
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观念!喝咖啡长寿、抗癌确有其事
12卷《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丛书出版,以“排头兵、先行者”为主线勾勒上海40年画卷
我国有2亿脱发人群,新研究或可让头发恢复如初
迎战台风“摩羯” | 应勇昨在市防汛指挥部召开会议,要求科学精准落实好各项防汛防台措施
黑暗里看手机、烈日下不戴太阳镜,真的会伤眼睛!科学家证实蓝光会产生“视网膜杀手”
乾隆时期紫金釉为何具有异彩?科学家用高科技手段发现其中的特殊晶体
科学家发现机体抑制癌症转移新机制,有助找到预测个体癌症转移风险的方法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