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

2018-08-07信息快讯网

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信息快讯网

内蒙古杭锦旗在黄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让水患变水利,沙地变湿地,库布其沙漠北缘显现出“水沙共存”美景。新华社发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改革涌春潮 奋斗缚“黄龙”

改革开放,激发了库布其人空前的治沙热情,淬炼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改革创新的“库布其精神”。它犹如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大地上。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古老歌谣,唱出了库布其沙漠的忧伤。

库布其沙漠横跨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5个旗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上海市大小。

杭锦旗道图嘎查,是沙漠北缘的小村庄,沙丘重重包围,房前屋后积沙成堆,羊顺着沙堆上了房;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牧民去趟镇上,步行、骑骆驼,要走两三天……

无边大漠里,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牧民点,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滚滚黄沙吞噬了农田草场,掩埋庭院村庄,侵害着家园。

保卫田园,保卫村庄,保卫母亲河,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沙战斗,在库布其沙漠打响!

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政府设立第一批治沙站、国营林场,沿着沙漠边缘营造锁边林。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库布其,农田牧场分包到户。鄂尔多斯市在全国较早推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造林新政,广大农牧民、企业承包沙地造林的热情被空前激发。

几十万农牧民拎起铁锹,扛着树苗,背着水桶,挺进广袤沙海,打响了一场治理沙漠的战争。

1978年,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1997年,杭锦旗决定修建一条穿沙公路,吹响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阵地战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新阶段,呈现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向远沙大沙“硬骨头”挺进,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变,把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政策千钧力 群众勇探索

党和政府主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库布其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群众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性支撑的库布其治沙模式。

人类与荒漠化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传统方式治沙,规模小、力量散、见效慢,库布其沙漠治理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

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新时期。

近20年,国家在杭锦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5亿元,占总投入80%;在达拉特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13亿元,占总投入70%以上,全面改善了当地生态面貌。

在达拉特旗,有8条流经库布其沙漠的季节性河槽,当地俗称“孔兑”。每年夏秋季,雨水裹挟着上亿吨的泥沙涌入黄河。

第二大孔兑罕台川流域,运用世行贷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资金,20多年持续治理,裸露的地表披上绿装。其他孔兑也像罕台川一样,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坚实基础,坚定了人们治沙的信心。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

在沙漠南缘干旱区,飞播灌木密植造林;北缘,依托有水的立地条件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依托穿沙公路、孔兑,营造护路林、护堤林;腹地的丘间低地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建设绿岛、绿洲。

群众在治沙中展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亿利集团等企业总结发明了容器苗、大坑深栽、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种植、水气种植法等治沙“黑科技”。

水气种植法——一米多长的水枪竖插进沙里,水流冲孔、插苗、浇水、回填一次完成。

甘草平移种植法——用机械化作业,变甘草竖植为横植。相比传统的竖植技术,单株甘草固沙面积可达1平方米,提高了10倍,还减少了采挖对沙地植被的扰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化、产业化治沙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新潮流。

近年来,伊泰集团以整体规划、划片招标、统一施工、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治沙,营造碳汇林56万亩。最多的一次,5000多人同时作业,一年共造林18万亩。

政府主导、群众主战、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汇聚起治理沙漠的磅礴力量。

沙窝变“金窝”绿富同兴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扶贫、产业发展,库布其人走出一条三轮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昭示着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

生态改善,早年离开家乡的农牧民,纷纷举家回迁。

1992年,道图嘎查七社的王连斌流着辛酸的泪水,背井离乡。2014年,他和老伴喜气洋洋,返回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住进政府助建的3间新瓦房。村舍林木环绕,绿意盎然,王连斌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生态兴,百业兴。祖祖辈辈为沙所困、因沙致贫的库布其人,大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达拉特旗官井村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每个村民都吃过草籽面窝头。如今,沙地变成了良田。去年以来,两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投资 2亿多元,养殖奶牛5000多头。2013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去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

2012年以来,杭锦旗有近3万人口脱贫,全旗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不到3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6万元。2018年7月,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不断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了黄沙,兴了产业,富了百姓,库布其人在茫茫沙海里书写着绿富同兴的故事。

人沙和谐奏新曲 “中国智慧”成典范

从为沙所困到艰苦治沙,再到富美田园,库布其铺展出一幅绿富同兴、人沙和谐的美好画卷,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挺拔的杨树,苍翠的松树,粗壮的沙枣,郁郁葱葱的草木随风起伏,绿涛般涌向沙海深处。生态治理区内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鸟语花香,绿洲与沙海交相辉映,农舍与城镇珠璧交错。库布其沙漠治理创造了人间奇迹,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

沙漠过去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输入泥沙1.6亿吨。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沙尘天气从每年几十次减少到零星数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势。许多绝迹多年的动植物,又出现在库布其沙漠。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生态理念在库布其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2017年 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并认为“值得世界借鉴”。

“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将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去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库布其沙漠治理考察后说。

袁隆平团队迪拜沙漠海水稻获成功,中国水稻将在中东北非推广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脱贫攻坚在行动】收起斧头种核桃 云南生态扶贫"砍山"变护山 青山变金山
人民日报: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五论习近平主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重要讲话
执行最严生态标准完善处置体系 | 上海推进垃圾分类进行时
多维度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竹海、石斛与鲜花的生态经济学(现场评论·我在长江)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让中华鲟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金名片
文汇时评 | “信用长三角”,提升治理能级的“金钥匙”
宝山区:在“零距离”服务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 “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主题征集”专题报道
中央文明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集中治理 着力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
这些小众细分博物馆蕴藏人文之城无限魅力:沪上126家博物馆中半数以上是新奇有趣的专业博物馆
微视频|只因你是一名军人
人民日报治理之道: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评论员:库布其奇迹的绿色启示
库布其治沙“黑科技”创新显威力
看不见的手 ——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
【探秘库布其】当库布其与黄河相遇 绿色奇迹让牧民重返昔日家园
科学治沙,支撑绿色成长——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报道之三
中国道路发展、实践的国家治理意涵
点沙成金 生态治理成为致富新起点
应勇赴浦东奉贤金山松江青浦闵行调研相关工作: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探秘库布其】沙漠成发展“美丽经济”富矿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 破解乡村治理的密码
上海加快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文汇时评 | 以“上海服务”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建设
视频: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将这样建成
中国第七大沙漠引关注 学界点赞“库布其模式”
【云游新疆】上天入地走沙漠 特种旅游成为新疆新坐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