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最严生态标准完善处置体系 | 上海推进垃圾分类进行时
目前已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第二轮建设阶段
执行最严生态标准完善处置体系
上海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目前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虽然垃圾都实现了无害化处理,但处置水平并不算高。市绿化市容局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属地化及“一主多辅”原则——“一主”,中心城区集中处置;“多辅”,郊区分散处置——上海已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的第二轮建设阶段,正严格按照相关环境标准,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处置能力。
以湿垃圾处理为例,上海主要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处理方式。在郊区农村约有3900吨的处理能力,但只能服务于郊区,对市区派不上用场;而目前全市每天用于焚烧发电的垃圾只有1.33万吨,还需抓紧建设处理设施;全市每天还会填埋1万吨左右的生活垃圾,要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也需加紧升级处置设施。
不管是生活垃圾末端大型处理设施,还是小区建筑垃圾堆放点等,都普遍面临“邻避效应”困境——人人都需要,但都有“不要建在我家附近”的心理。对此,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环保标准,执行最严格生态标准,尽可能消除对周边影响。“日本东京中心城区有23座垃圾末端处置中心,居民和设施相处良好。实践证明,通过技术和努力可以逐步消除大家的顾虑。”与此同时,上海将加强处置设施的运营管理,以消除臭味和污水等。目前,上海已建立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对垃圾中转、末端处置设施进行监管,比如焚烧设施的环保情况直接连到生态环境部,数据实时上传。此外,上海还将推广环境补偿制度等,给予处置设施周边相应的环境补偿,用于民生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促进设施有效运行。
据了解,第二轮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设是在第一轮建设规划富余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增量建设,将严格按照环境标准要求建设;通过这一轮建设,本市将实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3.28万吨/日以上的目标。
作者:本报记者 李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