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镜片下的那双眼睛——写在韬奋纪念馆成立六十周年

2018-08-08信息快讯网

棕色镜片下的那双眼睛——写在韬奋纪念馆成立六十周年-信息快讯网

▲邹韬奋(1895—1944)

韬奋纪念馆并不显眼,它坐落在重庆南路一条叫万宜坊的新里弄内。弄堂门口悬挂着沈钧儒先生手书的馆额。那是1999年我兼任馆长时新制作的。现在有时走过这条路,仍能看见匾额上方挂着居民窗户下晾的衣服,四周布满空调、遮雨棚。开始会想,这对韬奋先生是不是有点不敬?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韬奋先生么,他一辈子就生活在平民百姓中。

今年是纪念馆成立六十周年,馆里的小张打电话给我,说请历任的馆长每人写篇稿子作为纪念。我兼任馆长的四五年除了维持正常开放,其实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韬奋先生是我年轻时就敬仰的新闻出版人,他用一支笔救国、救人心的不息努力,是我后来毕生从事这个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棕色圆镜片下的那双眼睛,好像总是温和、深沉、锐利地凝视着我,让我常常不敢直视。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上海三联做总编辑时兼任纪念馆馆长的。组织上主要考虑三联在历史上与韬奋先生的关系 (解放后,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并入了三联书店)。记得第一次去纪念馆时,是办公室主任李东华陪我参观的。这时才知道,万宜坊53号这栋小楼其实就是韬奋先生的故居。二楼有一间四五平方的书房,里面放着一张书桌、一个矮书柜。上世纪三十年代,韬奋先生大量的文章和给青年的回信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有一天,馆里打电话给我,说公安分局要来装报警装置,可能得花几万元钱。我想,纪念馆和故居都十分简朴,除了一些旧家具就是书刊,不会有什么坏人 “光顾”吧。且馆里财力有限,这个钱能不能省呢?办公室同志告诉我这是上面规定,所有的文物单位都必须装。这样我们就在1997年安装了与110联网的报警设置,一直用到今天。使我感动的是在我犹豫时,几位工作人员本着对馆内安全的长远考虑,都主张装。虽然他们平时工资不高,但那些年间,他们甘于清贫,敬业尽责,给我留下良好印象。现在回想起来,这或许与他们长期浸润于韬奋的精神气息中有关吧。

大概两年后,时任新闻出版局局长的孙颙把《书城》杂志交给我们三联来办。我们曾借纪念馆的办公室做临时编辑部。执行主编李韧和我请来的两位编辑许敏、周忱常来这里开会,讨论稿子。每期新杂志出来,都会先运到这里,再由馆里工作人员加班分发,寄到读者、作者手中。这种挤在三楼小屋的工作状态,会让你想起韬奋先生三十年代办 《生活周刊》的场景。当时他可能与我们差不多年纪,又办刊物,又开书店,晚上躬身在夹层屋里写时评、给苦闷中的青年回信。据说生活书店的一位老友到上海没地方住,就长期住在他家里。你有时分不清这里是家,是编辑部,还是书店宿舍。

1998年11月,恰逢三联书店成立五十周年、韬奋纪念馆成立四十周年。我们联手上海图书馆办了一个图片展。之后,又与北京三联、香港三联一起在北京举行了纪念座谈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韬奋先生的长子邹家华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我们向家华同志汇报了三家三联书店秉承韬奋精神,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发展历程,家华同志听了很高兴, 勉励我们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不辜负 “生活、读书、新知”的品牌。会议结束后,我们邀请家华同志共进工作午餐,他看了看手表还未说话,一旁的高个子警卫马上说: “首长,我们的时间到了。”家华同志笑笑说: “你看,我们实际上没自己自由的。下次吧。”随后,与我们一一握手道别。

韬奋先生离开我们已七十多年了,今天许多青年已不太知道他,或只知其名,不知其事。过去新闻出版界新进的年轻编辑记者会被组织来馆里参观,现在不知道这个传统还有么。在旧中国那个时代,韬奋被许多青年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借到过一本1933年生活书店出版的韬奋先生信箱汇集本(上册),书面已泛黄。题目是 《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里面刊登了当时青年有关求学、职业、家庭、恋爱、法律等100多封来信和韬奋先生的回复。据说这样的选本当时就出版了六集。从这些来信中可以发现,韬奋关心的大多是家庭贫穷、学历不高、职业低下或者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他对他们的苦闷、困惑总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以谦卑的态度给予指点。他不只是给他们知识、抚慰他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现代文明的启蒙。这是他的大众观点的主旨。他倡导 “天下事权利与义务当并行”,他主张与旧式大家族合不来的子女可分居,他建议年轻女孩做了母亲后仍要注重运动。他在给一位受家庭、工作环境所困,处于焦虑中的女子回复:对待客观环境既要有忍耐力,又要有自卫力,并阐述了忍耐力与自卫力的要点。针对某单位经理用 “饭桶”一样的熟人,工资还比他人高,大家敢怒不敢言,他告诉来信者:这样的 “靠山”好比 “冰山”,一旦融化倒了, “饭桶”就会坐以待毙。他建议大家一起写封信给经理,表示他们的 “共愤”。

他大至国难,小至一学校弱女子受欺凌,都是一样地悲从心起,情动于衷。在他眼中,爱国家、爱民族与爱每一个人同等重要,都是以一颗赤诚之心待之。他写过几千篇文章,回复过几百封来信,但从不唱高调。他写的都是被忽视的常识、符合逻辑的道理、将心比心的人情、顺应社会发展的作为。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青年的人生发展课题来看,或者以韬奋先生关心的大众来看,他们的求职、恋爱、婚姻、社交、维权等诸多问题也是需要有过来人来给指点,或疏导和解疑释惑的。我们现在虽然有了韬奋书店、韬奋基金会、韬奋奖这样的品牌,但像韬奋先生这样的读者信箱越来越少,网上也很难觅见像韬奋先生那样给青年指点迷津的大V。那些外来打工者、低收入者、低学历者、单位受冷落者、社交恐惧者……他们的苦闷我们未必知道,他们的声音常常微弱,谁去疏解他们的烦恼?这是凝视韬奋先生棕色镜片下那双眼睛时我常会想到的。

作者:陈保平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他至死也不愿退过黄河!”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抗战家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回响
做产业“助推器”,脱贫“直通车”,上海-云南职业教育联盟今天成立!
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107天 这些政策关系每个退伍军人
航天纪念封、铁路票证、家庭收支账簿……从基层一线职工的视角看改革开放的成果
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107天 多项工作稳步推进
【纪念建军91周年微视频】擦亮·军魂
纪念建军91周年|谢谢你,中国军人
这家企业成立三年,把上海17个街镇的电动自行车失窃率降低了72%
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沪上百名作家走进奉贤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芭蕾的脚尖永远前行
通讯:明年是百年纪念,但我们可能要关门了——美国奶农世家的忧思
北京奥运开幕即将十周年,游泳世界冠军们聚在了一起……
《爱情进化论》:补足偶像剧与真生活之间的落差,仅有“真人彩蛋”怎么够
癞葡萄犹艳,无花果早熟更甜 | 何频
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专家视点 | 重温条约精神恰此时,8月12日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纪念日
从“慢”到“快”的新闻(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东京交响乐团将登台上交音乐厅
提高罕见病认知,国内首个黏多糖贮积症多学科诊治团队在上海成立
纪念“8·15”丨铭记,奋斗!前进,必胜!
刚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今年第100万名观众
“渔阳里”将旧貌换新颜,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启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