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

2018-08-14信息快讯网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上海首发”是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这个概念在2008年的上海书展提出之后,在全国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上海书展的亮丽风景。次年上海书展的新书首发品种数量从上一年的40余种增加到60余种,2011年的这个数字超过110种,此后每年上海书展的新书首发数字都在稳步增长,全国的大社、名社、强社以8月份为时间节点,力争重点新书能在上海书展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并以此为起点推向全国市场。据悉,今年在上海书展上即将亮相的新书达到500余种,举办首发活动达到200场。

10年来,中国的图书市场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化:电子书从爆发到平缓、实体书店从寒冬到回暖、出版人从彷徨到坚定,业界曾经有过纸书消亡论的焦虑,也有全民阅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振奋。

10年间,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上海书展始终立足于“为读者服务、为全国服务,坚持在文化功能和内涵上不断拓展和提升,努力体现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日益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和高质量的活动是上海书展的基本要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精神,也要求上海立足自身、服务全国,为好书、好作者、好出版社搭建起一个文化大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书展的品牌优势和上海自身的市场优势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图书选择在上海书展的平台上首发。对出版社来说,上海图书市场是全国图书市场的风向标,新书能否在书展上引起关注,对于之后的市场表现有直接影响。书展上收获的大量读者反馈意见,对刚上市的新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为今后在全国市场的营销推广提供参考。特别是对部分精品小众图书来说,由于市场预期较低,在宣传方面投入不大,但是坚持“去明星化、去浅质化、去娱乐化”的上海书展,为它们提供了更多与读者见面的机会。

通过“上海首发”助力更多优秀图书在上海书展亮相,满足爱书人的精神需求,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形成,上海书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人们总在探寻:文学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

鲍鹏山 著

商务印书馆

《中国人的心灵》讲述上自 《诗经》下至明清四大名著、三言两拍的中国文学史。得益于作者鲍鹏山教授的精致文笔,它不是枯燥的文学史,而是可读性非常强,让读者很能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在鲍鹏山看来,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庇护所,他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力求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用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受到庇护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用心,出版方在书的封面上用了一个环,绕着一条青铜器纹饰的鱼。 “环”也就是 “圆”,代表 “天”,传统中国有谓“天圆地方”。青铜纹饰自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化象征,鱼代表着富足,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也有  “赠我双鲤鱼”的书信意象。

相信读完这本书,读者将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所在,以及文学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轻寒》

金宇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江南小镇,日本兵即将到来,居民纷纷逃离。在一家弥漫咸腻气味的腌肉店,老板和女佣相继失踪,只剩下女主人七官和店伙计寿生。深密高大的苇丛,纵横交错的水道,秘密所散发的气味令人晕眩……

金宇澄的小说 《轻寒》就在这令人眩晕的味道里展开。小说叙述如一部运镜迷离的电影——日益迫近的战火为小镇笼上浓得化不开的紧张气氛,人物关系与事件发展如同水路般错综复杂。大难将至,所有人像苍蝇被困在热蜜膏中,无法挣脱。作者在其中精心铺陈的细节密密匝匝,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而最后真相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仿佛命运早已尘埃落定。金宇澄的笔,在细腻幽微的内心活动与暗流涌动的水乡风貌之间自如切换,让你从日常情境和男女情爱中,窥见残酷动荡的时代面影。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了作者手绘插图,展示文字与图像错落交叠的多重叙述。金宇澄喜欢插画,2017年还曾举办过他的文学插画个展,他曾经论述他的写作与画图的关系:

我喜欢写作。

眼前总是一颗一颗的文字,一遍遍地选择、默诵、改动它们。

文字是一种标准材料,归集了人世景象,某个街角私密的绵绵对话,密密麻麻的长短线条、面孔细部、错落背影、轮廓、光影,都含在文字里。

我也喜欢画图。

尖与纸的接触,总有一种更陌生的亲切感。

叙事形成的焦虑,到此安静下来了,仿佛一切都落定了,那些固定线条,种种细部晕染,小心翼翼,大大咧咧,都促使我一直画下去,直到完成。这个状态,四周比写作时间更幽暗,更单纯、平稳、仿佛我在梦中。

梦想一本一本做出自绘插图的书,是幸福的。

这合二为一的方式,或许也意味着书中之图,正是作者文字所不能抵达之处。

《会饮记》

李敬泽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该书收录了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近年来在 《十月》杂志专栏刊登的系列作品,是继 《青鸟故事集》 《咏而归》之后的又一力作。

李敬泽用亲历者的眼光,从历史的深邃中观照当代文学的现场,他尝试去寻找那些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提及不被人熟知的姓名,拾起落满了灰尘的书籍,在缝隙中劈开思想的天地,发现文学之美,博古通今,横贯中西,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编织出属于李敬泽自己的文学地图。

勾勒存在的方式有许多种,李敬泽 《会饮记》系列散文有种宇宙星图的形式感:作者以吞星吐月的文化胃口与结构能力,挥洒词与物、想象与经验的燃料,严密控制叙事的起爆与飞升,每一块脱落而出的材料碎片,因某种隐含的主体意志,准确抵达其意义的星轨。这是一种沉重的轻逸,是在知识与经验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时代回应 “怎么写”的问题,修辞创新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关于文学、哲学和信仰的总体性思考;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应该如何组织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追问。

在历史纵深处,看见世界的辽阔

《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

[俄]马尔夏克等 著 毛铭等 译

漓江出版社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 “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方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

这些在中亚地区,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丝路译丛第一辑·玄奘之旅》即是基于此诞生。

丝路文化为当前热点,受到多方关注,丝路沿线的最新考古成果也极有必要翻译介绍给我国学界与读者,丝路译丛系列应需而生,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出版价值。 “丝路译丛”不仅展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丛书以考古文物这一物质文化的直观形式呈现了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与 《新唐书》 《旧唐书》等史书形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书中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将填补我国关于海外丝绸之路研究出版的空白。

复旦大学教授徐文堪对 “丝路译丛”的评价为: “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最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

[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 著

谢思远、刘娜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展现了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

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迈入现代化道路之后,仍然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如何在浩繁书海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那本书?

《书香上海:百位人气编辑荐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当下流行的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所谓的轻松阅读,人们通过阅读来舒缓心情,选择一些轻松快乐的书,这没有问题。但毕竟阅读不能只有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这样并不利于读者的自我提升。所以仍然需要品质图书和深度阅读,把读者和好书联系起来,既提升读者的阅读质量,也引导图书市场格局的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现在市面上图书品种繁多,各家的榜单和书评也众说纷纭,读者如何在浩繁的书海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高质量的图书呢?

《书香上海:百位人气编辑荐书》就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应运而生。该书包括了上海新闻出版局联合市编辑学会每年评选出的沪上最具人气青年编辑评选的30种代表图书,以及出版社推荐的70种精品图书,可以说是一本为读者解决挑书烦恼的指南。

同时,这本书也是向用匠心做好书的出版人致敬,让读者了解到从选题到撰著、从编辑到设计、从印刷到宣传,将文稿打磨成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图书,经历了多少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对编辑这种幕后的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我们告别最后的冰川时,地球的生态危机也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的冰川》

[英]彼得·沃德姆斯 著

李果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今年进入8月份以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北极圈气温高达32度,以至于瑞士苏黎世的警犬已在脚掌上穿戴特殊的鞋,以免被炎热的街道灼伤。看到这则新闻,人们难免提出一连串疑问:30年后,北极的冰盖还会存在吗?为何北极冰川的命运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在全球加速变暖的当下,那些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为何一再引起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争论?我们还来得及拯救最后的冰川吗?

世界最顶尖的海冰专家彼得·沃德姆斯从1970年起曾50次造访北极。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权威性的科考数据,他描述了海冰的形成原理和它在反射太阳热量以及为地球提供 “空气调节”系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海冰在过去30年中消退的速度,几乎远超所有科学家的预料:在该书出版之际,北极可能在10万年的时间里首次出现无冰的情况。当我们告别最后的冰川时,地球的生态危机也已迫在眉睫。

品读卞之琳、查良铮、吴宓、钱锺书、许渊冲、杨振宁、汪曾祺、何兆武、季羡林的英文课本

《西南联大英文课》

陈福田 著

中译出版社

2018上海书展 | 上海首发,抵达更广大的阅读人群-信息快讯网

西南联大的历史虽然不到十年,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她在不同的学科中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真可谓群星灿烂,蔚为奇观。

《西南联大英文课》的原名是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的陈福田。西南联大的大一英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因此,这本书也是联大八年办学中所有学生都学习过的。

全书荟集43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文章具有跨学科、多层次的特色,体裁多样,篇篇经典,集中体现了联大外文系 “通识为本” “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时隔80年,这一理念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让读者品读卞之琳、查良铮、吴宓、钱锺书、许渊冲、杨振宁、汪曾祺、何兆武、季羡林的英文课本,领悟那一代学人的思想精髓,触摸一代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文化格局、教育理想和处世哲学,思考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的问题。

《西南联大英文课》由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多校英语名师联袂翻译,主译罗选民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博士生导师,墨尔本大学亚洲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卫中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芭蕾的脚尖永远前行
非洲大陆跳动起一颗上海制造“中国心”,中国心脏介入培训项目惠及更多国家
大江东:对标日本,上海誓言用3年力推“垃圾革命”
静安区研发“智能导引”,办事指南由“一本书”精简为“一张纸” | 上海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④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投资贸易“引力场” | 聚焦“上海扩大开放100条”
下周三,上海书展与你不见不散
首次加入上海书展分会场,升级版农家书屋让村民们“放下手机拿起书”
上海实体书店跨界升级,多梯度阅读空间“总有一款打动你”
上海书展活动选登
大江奔流 | “阅读+”为实体书店注入深层次动力
2018上海书展 | 我们真正想要做的是感动星辰
2018上海书展 | 理想的阅读,就是不断地重访
上海文艺院团高温练功房丨00后沪剧新人:集训一直是“进行时”
上海书展明天开启全城阅读模式
上海: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18上海书展 | 在这里,我们读懂中国
上海市群艺馆:年轻人的“新据点”
引领品质阅读,提升城市文化海拔——第15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今启幕
文汇时评 | 上海书展,爱书人的文化黄金周
2018上海书展 | 与好书相遇,展开一场未知的精神之旅
上海书展15年:成为全球阅读版图重要“地标”
2018上海书展 | 有时候,阅读正是无数场旅行的起点
2018上海书展 | 迷你童书店里看不到一本实体书,却是“懂小朋友”的阅读空间之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