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首发,一人一卷立体呈现篆刻大家艺术轨迹
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清末民初先后有近200位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家在上海留下踪迹。今天,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人头攒动,16卷本《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首发,吸引了许多市民读者的目光。作品集精选了16位海派篆刻家代表,包括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马公愚、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叶潞渊、单晓天、方去疾、吴朴堂,以一人一卷形式立体呈现这些海派篆刻大家的艺术轨迹。
活动现场,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介绍,以16卷本呈现海派篆刻艺术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历史上出版过形式多样的上述16位篆刻艺术家的各种图书,但都是分散的,以海派篆刻艺术为专题的系统性出版尚属首次。”
清末民初,以赵之谦、吴昌硕为首的海上印人以勇于承载、保存传统文脉、振兴艺术的意识,以入古出新、印外求印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胸襟,屹立于时代之巅,使以上海为中心的“海上印坛”成为全国的篆刻创作中心,并一直引领篆刻的发展潮流。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近200位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家在上海留下活动记录,这可说是明清以来印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策划,将海派篆刻一代风流尽数收编,大规模展现海派篆刻家风格、成就、影响方方面面,为篆刻家群体及其艺术作品和文献的集大成之作。
晚清以来活跃于海上的名篆刻家为数众多,入编的16位印人的遴选标准是什么?“关键是从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作品存世量及对后世影响等因素综合考量。比如有的艺术家名头很大,但作品存世量有限,难以支撑一本书的体量。将来也许会出一卷补遗卷。”
近现代海上篆刻风貌要溯及20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形成了一支印人群体——海派篆刻家群。外埠与本邑印人经过长期交织发展,渐趋融合徽浙两宗印风,形成“海纳百川”式的“海派篆刻”艺术现象。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的作者阵容强大,除了总主编韩天衡、迟志刚外,各分卷主编、副主编由近30位当今以上海为主体的资深篆刻艺术创作者、研究者担任,如孙慰祖、邹涛、童衍方、徐云叔、吴颐人等,他们和被编撰的艺术家之间或有师承的渊源,或有研究的积累。这些作者当中有10多位本来就是所研究篆刻大家的嫡传弟子,比如主编《来楚生》分卷的童衍方与来楚生、主编《钱瘦铁》分卷的吴颐人与钱瘦铁之间均有师承渊源,他们以各自资源为该书提供了众多一手乃至新见材料,因此使得该书内容的史料性尤为突出,保证了篆刻作品的艺术性和真实性,也体现出海派篆刻艺术的传承。
学界评价,篆刻书籍的出版,通常以印蜕、边款影印为主,印石往往藏于博物馆库房或藏家书房之中难以窥见,《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的亮点之一在于,各卷都收录篆刻家的代表作高清的印石印面照片,印蜕与边款之图像信息的获取很多是通过原打印谱的扫描。这其中相当多代表作印石来自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等公藏单位的收藏,也有来自篆刻家后人及其弟子珍藏,可谓来源清晰、流传有绪。
据悉,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海市文联此前曾在2006年和2013年分别编撰了《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10卷)和《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最新亮相的《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可视为这一品牌的延续,彰显了上海书画出版社近代海派书画艺术成就系统性出版工程的圆满完成。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