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库门到陆家嘴悉数呈现,全息声效歌剧《魔笛》有了上海定制版
上海大剧院与汉堡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户外歌剧《魔笛》即将于今明两晚上演,开启上海大剧院建院20周年院庆的序幕。这是大剧院首次尝试户外演出领域,将以现代改编向年轻观众普及古典艺术,以三重“沉浸式”观剧体验打造经典歌剧的全新“上海定制”,这一全新版本的世界首演一旨在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
户外开放演绎开启歌剧艺术入门
《魔笛》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通常歌剧爱好者的入门作品。剧情已多次在大剧院上演,如何带给观众新鲜感?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认为,此次演出以开放性为特色,户外演出的形式打破了“艺术只能被有钱人欣赏”的局限,让大众参与感受歌剧之美,能发挥艺术教育普及的作用。
德方指挥纳坦·布洛克表示,相比汉堡歌剧院的室内演出,上海大剧院撤去了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栅栏”,互动感让他欣喜愉悦,种种挑战都微不足道。排练期间,每晚都有来往路人为乐声吸引驻足聆听,“这回应了我们的初衷:吸引更多人走进歌剧、亲近艺术。”
德方导演乔吉斯·戴尔侬透露,此版《魔笛》为贴合现代审美,特意交由年轻演员表演。“许多经典歌剧都为达官贵族所写,而《魔笛》诙谐的对白和人物更贴合广大民众的品味。原剧剧情非常复杂,改编后时长由三小时浓缩至80分钟,舍弃了抽象的哲学思索,突出了友情、爱情等年轻人关注的主题,期待更多年轻人由此爱上歌剧。”
为上海观众量身定制的改编
今晚上演的《魔笛》版本脱胎于汉堡国家歌剧院2017年4月推出的现代版,主角塔米诺将由王子变成普通人,在陌生的城市追寻自我和存在的意义。
德国制作团队在上海先期采风后,剧情中融入了更多上海元素。多媒体屏幕投影中三分之一的场景都与上海有关:中山东路外滩、莫干山路、1933老场坊、上海中心、豫园、田子坊、外滩观光隧道等观众熟悉的场景一一出镜,大剧院的“水晶宫”建筑本体也将作为演出背景。把上海文化地标融入制作,是大剧院为打造“上海文化”演艺品牌、强化文化标识度进行的尝试。
相比汉堡版,大剧院还在音效技术上升级,为观众呈现三重“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剧院”,在正门广场前搭建十字型舞台,安排183个音箱和100支麦克风,通过全息电子声罩技术进行剧院声学环境的3D户外还原;“沉浸式表演”,将近800平方米的观演和表演区域内,演员将四处走动,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声音定位追踪技术让演员走到哪里,声音就能“跟”到哪里;“沉浸式观演”:四块观演区内任意位置都能聆听最佳音效、体验围绕舞台的扇形视角。“未来艺术发展必将与科技紧密关联,大剧院一直在推动科技更好地实现艺术的想象力。”张笑丁透露,此次演出策划、制作、技术和实施全由上海大剧院负责,使用的音箱也将投入大剧院小剧场的全息音效改造,未来民乐、爵士、室内乐、高清放映所需效果都能在模块控制下切换自如。
据悉,《魔笛》是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暨上海大剧院2018-19演出季的开幕歌剧。近年来,上海大剧院与国内外院团合作打造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阿依达》等多部“上海制作”的舞台作品,不仅是国际舞台艺术的展演平台,也成为原创制作剧目的孵化平台和本土艺术人才的推荐平台。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鸣表示,剧院将继续发挥国际演艺资源、剧院管理及品牌运营的优势,加强国际及区域合作,为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优化长三角剧院群落生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供助力,推动中国演艺产业发展。
作者:吴钰
图片:预演场剧照,叶辰亮摄影
编辑制作:吴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