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深呼吸 | 热播清宫剧将京剧《贵妃醉酒》当作昆曲呈现引发争议,影视剧中的戏曲经典岂能以“非专业”姿态出镜?
时下,一部清宫剧网络播放量突破85亿,追剧者的好评与质疑齐飞,在网络上一跃飞身热搜。其中,剧中人物演绎戏曲的一段情节,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京剧的经典唱段被嫁接成昆曲传播,甚至成为电视剧推广的噱头,被观众直接批评为“缺乏艺术创作最基本的专业精神”。
记者釆访中,一些戏曲界的专家直言,电视剧创作有意识关注传统文化是好事,但不能只是把戏曲当做噱头、卖点、佐料,不能随心所欲地“玩”,不能没有敬畏之心。这类张冠李戴的情形在电视剧中时有出现,不仅暴露了创作者文化上的缺失无知,以讹传讹也会对传统戏曲的传播推广造成负面影响。专家呼吁,传播传统文化请先杜绝谬误。
京剧?昆曲?还是“四不像”?
剧中高贵妃“海岛冰轮初转腾”不是京剧里《贵妃醉酒》的唱词吗?但稍一听琴声,不像是京胡倒像是二胡。再瞅瞅剧中对白,分明说的是“昆曲”。正疑惑间,翻看网络,发现主创还特别制作了演员谭卓学戏的幕后花絮,反复强调的,仍是昆曲。
演员、宣传片在戏里戏外“指鹿为马”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剧中人开口,到底应该是京剧还是昆曲?
先从年代判定。直至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在徽剧与其他剧种的融合中京剧才得以诞生。在剧中故事发生年代,如若演唱,确实也只有在明代迎来发展鼎盛期的昆曲符合时代背景。
再看剧目。这段《贵妃醉酒》是梅兰芳在20世纪初根据京剧传统戏改编而来。有戏考认为这出戏最早由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吴鸿喜所创;一说由汉剧演化而来,追溯其传入北京的时间,也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几乎不太可能是一场昆曲剧目,更不必说剧中出现的唱词音乐皆是梅兰芳的版本。至于高贵妃的头饰、服装、身段各种有失专业水准,近乎“四不像”。
错漏这么多,电视剧主创和播出平台却打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在一段热传花絮中,演员恶补戏曲唱腔身段被视为“敬业”。可是才学了两天,就自作主张对身段动作加以改造,实在很难让人为她的“创意”鼓掌。
拿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在电视剧中展现传统戏曲,由于各种漏洞,引发争议不是孤例。在另一部热播电视剧中,某人气男演员的男旦造型在网上也一度刷屏。他在剧中演绎一段《霸王别姬》的戏中戏,扮相上除了头饰有所改变,基本符合京剧舞台“虞姬”的造型。只可惜,没有吊眉、额前的一撮刘海着实让人出戏。
影视剧演员主创都非戏曲专业人士,与舞台表演的差距和服饰演绎上的差错情有可原,但真的没有业内外都信服的作品吗?
当然不是。张国荣主演的电影 《霸王别姬》就是成功案例。他在电影中饰演的程蝶衣台上台下举手投足都是戏味。就连京剧专业演员也挑不出毛病。这背后,是他数月潜心学习的结果。剧组为他请了专门的形体老师和京剧顾问指导。剧中,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贵妃醉酒》,甚至昆曲《牡丹亭·游园》等片段,他都有专业的展现。甚至,他还自己看起《梅兰芳舞台四十年》,认真研究其创作表演。而电影《风声》中,张涵予饰演的地下党人为了几句清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没有选择配音,而是特别找了一位京剧老艺人学了很久。
有戏曲表演上的银幕复刻,也就有音乐运用上的互相成就。郭宝昌执导的《大宅门》尽管讲的不是京剧故事,可却是观众公认“戏味儿”最浓的一部电视剧。同名主题曲,是京腔演绎的:“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而在配乐中,一段京剧“过门”成为剧中反复运用的情节催化器。而在人物对白中,《空城计》《挑滑车》的念白不时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大西北高亢粗犷的秦腔也成为电视剧《白鹿原》中令人难忘的一笔亮色。
影视剧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力大。故而常有作品在结尾打上“情节纯属虚构”的友情提醒,可对于戏曲呈现的常识性错误,影视主创往往并不在意,甚至要在播出之余,用宣传片花絮进一步消费传统文化,自诩在推广传统上的各种“成就”。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被冠以“昆曲”之名的视频也被广泛传播,以讹传讹。影视剧融入传统戏曲本是令人欣喜的好事,只是向传统文化借力时,还须多一些严谨和敬畏。
作者:本报记者 黄启哲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