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首次举办户外歌剧演出, 这部《魔笛》将是最好的歌剧启蒙
上海大剧院与汉堡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户外歌剧《魔笛》即将于8月25日与观众见面。上海大剧院在建院20周年之际首次尝试户外演出领域,将带领观众围绕舞台而坐,置身全息声效打造的奇幻《魔笛》世界。
▲汉堡国家歌剧院《魔笛》演出剧照
183个音箱全息打造沉浸式体验
《魔笛》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通常也是西方艺术教育中儿童入门的第一部歌剧。轻松欢乐的音乐、充满奇思妙想的剧情展示了莫扎特“回返神性的单纯”。1791年《魔笛》首演,就凭通俗幽默的对白、“夜女王”高难度的咏叹调、五花八门的舞台机关和绚丽的焰火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至今仍是最频繁上演的歌剧之一。
大剧院为让观众全面欣赏这曲“俗世的天鹅之歌”,在正门广场上专门搭建了十字型舞台,共安排183个音箱。相较于汉堡演出时室内剧场不同位置产生的音效差别,大剧院在户外演出中创新地采用全息音效设计,用计算机编程和现场音响设备结合,消灭了音效的“盲区”。观众席内任意区域都能聆听最佳音效、体验围绕舞台的扇形视角。将近800平方米的观演和表演区域内,演员也能四处走动,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未来艺术的发展必将与科技紧密相联,大剧院一直在推动科技更好地实现艺术的想象力。”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此次演出中策划、制作、技术和实施全由上海大剧院负责,使用的音箱也将投入大剧院小剧场的全息音效改造,未来民乐、爵士、室内乐、高清放映所需效果都能在模块控制下切换自如。
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最好的歌剧启蒙
“《魔笛》充满了‘不可信和笑话’,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和欣赏的,认识它文本的价值比否定它需要更多的学识。”歌德的评价,展示了《魔笛》剧目通俗以外的更多价值。剧情复杂的层次和人物丰富的内涵,也使莫扎特在音乐之外的意图,一直是无数学者钻研的焦点。莫扎特经海顿介绍加入共济会,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影响,更给《魔笛》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汉堡国家歌剧院《魔笛》演出剧照
《魔笛》原剧讲述埃及王子塔米诺遭受巨蛇攻击,得夜女王救援后,被赋予了从“坏人”萨拉斯特罗手中拯救她女儿的使命。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塔米诺经受种种考验后,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在学者们的解读中,“夜女王”可能是反共济会的罗马天主教皇后玛丽亚·特蕾莎的化身,而她的敌人萨拉斯特罗则象征开明君主,运用理性、智慧和自然的原则进行统治。也有人认为,《魔笛》的剧本描绘了人类历经混乱(蛇)、宗教迷信(夜女王),走向理性主义的启蒙(萨拉斯特罗),最终达到唱词中的理想境界:“地球是一个天堂般的王国,凡人就像众神一样”。
▲汉堡国家歌剧院《魔笛》演出剧照
“《魔笛》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歌剧普及的艺术教育,”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魔笛》不仅将在演出当晚进行网络和电视直播,还将安排专家导赏、导演分享会等活动。大剧院期待充分利用剧院空间拓展更多演艺形式,拓宽观众的观剧体验。
为上海观众量身定制的改编
独特的艺术观念,赋予了《魔笛》跨越两百多年的不衰魅力。此次演出的版本脱胎于汉堡国家歌剧院2017年4月推出的改编。故事移植到了现代,塔米诺将从王子变成普通人,来到陌生的城市上海追寻自我和存在的意义。
▲汉堡国家歌剧院《魔笛》演出剧照
舞台版歌剧《魔笛》演出时长一般近3小时,此次户外歌剧《魔笛》则浓缩为80分钟,保留了原剧剧情和经典咏叹调,同时更适合普通观众观看。德国制作团队提前到上海进行了先期采风,在剧情中融入更多上海元素。多媒体屏幕投影中,三分之一的场景都和上海有关:上海中心、豫园、海洋水族馆、田子坊、外滩、苏州河等观众身边的场景将一一出现。对白也进行了相应改动,上海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余杨将担任旁白,与YOUNG CLASS X少年合唱团和汉堡国家歌剧院共同演出。
制作方希望能用最具上海特色的景致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本月13日开始搭建的户外舞台,历经了台风的“组团”考验,能抗九级风力,大剧院也准备了应对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后备方案,尽力确保两天演出顺利进行。
图片来源:未署名图片为叶辰亮摄影,演出剧照由上海大剧院提供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