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过度诊断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帮助很重要
尽管从婴儿期到童年期直到青春期,都是出现精神障碍的高风险时期,如果没有经过妥善治疗,即便是多动症也有30%会持续到成年甚至老年。但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切不可过度诊断,否则将造成更多负面影响。这是近日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专家提出的观点。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期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培训和研究部门主管、联邦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疗法协会董事成员凯伦·克劳斯在论坛上展示了一组数据:来自全世界1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11岁时会增加,但只有5%的未成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精神障碍。
克劳斯说,德国167个研究中心对0到17岁的未成年人持续多年的跟踪访谈发现,德国未成年人中有20%存在精神障碍,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中约30%的孩子症状将会持续到成年。同时,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大多是内隐性的焦虑和饮食障碍,男孩更多的则是外显性的多动症和品行障碍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婴儿期到童年期直到青春期结束,都是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期,因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拥有的资源非常少,却要调动他们最大的适应性,而生长发育时期的荷尔蒙变化又加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负担。
家长和学校的支持有助于消除孩子精神障碍
论坛上,不少学者提出,家长和学校乃至社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帮助非常重要。科学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会显著提升成年期心理障碍的风险,但儿童和青春期的心理治疗也可预防成年期的心理障碍。
然而,即便是德国,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专业心理辅导专家人数也很有限,大多数时候是成人医生在为儿童看病。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沈之菲透露,虽然这两年主管部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目前上海中小学仍然有一半左右的心理老师是兼职。
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家长的态度也很关键。波鸿鲁尔大学心理咨询部负责人凯特林·霍泽尔说,“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及时意识到孩子需要帮助,并为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心理支持。”她说,目前对心理障碍最好的治疗就是将治疗融入日常家庭生活,这需要父母大量配合。而学校是把不同帮助系统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它能让学生认识并鉴别自己的心理障碍。
说起青少年精神障碍,不少人的感受是,发病率似乎越来越高了。但调查却显示,中小学生中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比例正逐年下降。为何会有公众认知和事实上的差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何雪松解释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现在大家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更关注了——大规模的传播报道,使得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越来越普遍。
那么,我们是否过度诊断了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克劳斯表示,1994年到2011年,德国每百万人中使用抗精神障碍类药物的数量增加了几十倍。而一项针对一万多名病人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除了副作用,并没有特别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干预对于精神障碍和家庭生活却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姜澎
编辑:沈湫莎
责编: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