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改革开放40年】奋斗在一带一路·国际篇:“高山之国”的丝路青年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电总台、江苏省发改委联合出品,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摄制的大型跨国新闻行动《奋斗在一带一路》于6月21日正式播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紧相连,凝聚起更多携手前行的力量。在沿线各国,有很多国际友人也正以各种方式,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今天带您认识两位来自尼泊尔的“丝路青年”——沙克亚和沙青。几年前,他们离乡远行,来到中国求学深造;几年后,他们学有所成,将中国的医学技术带回“高山之国”,成为造福人民、守护健康的丝路使者。
尼泊尔加德满都
尼泊尔高山林立,很多道路特别危险,特别是在首都加德满都,人们很喜欢骑摩托车,交通事故也多。
沙克亚,曾经在东南大学留学,学习骨科专业。2017年,他从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尼泊尔,在加德满都B&B医院当一名骨科医生。在尼泊尔,骨外科是个很重要的科室,急诊里有很多骨科病人,最忙的时候沙克亚一天要做五六台手术。
在东大留学的四年,沙克亚学习了很多手术办法。在小伙子看来,中国现在的技术、设备、治疗方案很丰富;希望尼泊尔能够很快发展,跟中国一样。
现在,尼泊尔街头的中国人也有很多,有来旅游的、也有来工作的。有的时候,沙克亚也会在当地给中国人看病。
沙克亚说,现如今中国是尼泊尔学生最喜欢去留学的地方。从中国留学回来的医生,在尼泊尔国内大受欢迎。沙克亚的指导老师牛博士,也是从中国留学回来的。
尼泊尔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管委会主席牛巴尼说,现在尼泊尔各个医院的骨干力量,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针灸,很多大夫都是中国毕业的。所以在尼泊尔整个医疗行业当中,中国政府给予的帮助,以及从中国留学归来的医生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时钟拨回到2015年,当时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那一年沙克亚还在南京读书。沙克亚清晰地记得,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中国人帮忙捐款,提供药物。后来,由9名在宁尼泊尔留学生们组成医疗队,深入8个乡村,开展15天救助,携带近600公斤物资随身发给灾民,帮助超过2000名灾民进行体检。
现在,沙克亚的其他几位“小伙伴”依旧还在中国学习;沙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现在是一名消化内科的博士生。
和沙克亚一样,沙青每天也会去医院上班,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实践。沙青说,现在中国消化内科,特别是胃镜和肠镜技术发展很快。在胃镜下和肠镜的协助下,医生可以做一个微创手术,把小肿瘤都能给切除了,尼泊尔现在还没有开展这个技术。沙青很有信心学会这些,将来把这项技术带回尼泊尔。
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博士生导师施瑞华亲自指导几名留学生做胃镜技术。为了学好这些技术,沙青他们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计算实验数据,一个词一个词地学习医学用语。
沙青说;“我在这边经常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这里的病人都很喜欢我,尤其是老人家,特别喜欢跟我聊天。我也会给他们介绍尼泊尔的文化和风情,从他们的笑容中,我也能感受到作为‘丝路使者’的快乐。”
在中国,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医疗技术,同样也会了解中国的文化。每年的“丝路青年行”活动,让沙青他们更好地了解江苏,了解中国。在沙青他们看来,青年留学生就是沟通两国文化的使者。
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国专家光明介绍,中国政府提供了“一带一路”奖学金,对尼泊尔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去以后,会从事一些做中国医院和尼泊尔医院的合作项目,也经常请这边的导师去那边做手术、看门诊等等。
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部长拉宾德拉阿迪卡里表示,尼泊尔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他们也会更加了解中国。回到尼泊尔后,这些学生会促进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友谊。
过去五年,在中国留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已近32万人,其中,在江苏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超过2万人,占江苏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2017年,江苏专设“茉莉花‘一带一路’奖学金”1000万元,用于奖励沿线国家优秀青年来江苏学习。
沙青感慨,“丝路青年”的使命不仅仅是延续千年的友谊,更是要传承丝路精神。现在尼泊尔的医疗水平不是很高,对留学生而言,这就是一个责任!沙青的愿望就是,把从中国学到的所有技术都带回去,当一名好的医生,提高尼泊尔的医疗水平。
丝路遥远
却如若比邻
为爱而来 携爱而归
这便是我们的
奋斗和青春!
——丝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