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博物馆大堂,一扫平日里的人声鼎沸,复归平静。
很多市民和游客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周一兴冲冲赶去博物馆观展,却悻悻然吃了“闭门羹”。在上海和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周一闭馆,是博物馆业内约定俗成的“规矩”。
闭馆日,工作人员放假休息吗?展品送回库房休整吗?带着疑问,记者连续几个周一蹲点上海博物馆,记录闭馆日里它的另一种“表情”。
周一的博物馆少了往日的人声喧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难得的安静。从员工通道进入地下层,这里是博物馆的工作区域。作为正常工作日,周一这里繁忙依旧,例会即将开始,文物拍摄有条不紊,库房清点正在进行 ……
▲闭馆日里,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调整展品和说明位置。
事实上,每周闭馆一天的做法,在欧美国家博物馆中早有实行。国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部分博物馆也逐渐形成每周一闭馆的惯例。
选择周一闭馆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周末大客流后的博物馆需要“休整”。博物馆一般在这天会安排一些不适宜观众在场的工作,如对展品进行保养,对硬件设备进行调试检查,对展馆进行清洁打扫,一线工作人员也可借这天开展业务培训。人和物的“休整”都是为了新的一周给参观者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楼展厅,工作人员在调节布展灯光,确保展品照度均匀。
记者到访的第一站是摄影棚。在上海博物馆地下层,有一大一小两个摄影棚相向而建。小摄影棚内,工作人员正将一件漆器从匣函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摆放到消光台上,旋转角度,安放妥当,等候摄影师布光。这件漆器即将在下一个特展中展出,当天拍摄的照片将作为文物“标准像”出现在图录上。而对于已经布展的文物,如果需要进棚拍摄,就只有利用周一闭馆的时间才不影响展览正常进行。
▲摄影棚内,摄影师正在调节布光,准备拍摄文物。
文物摄影是一项精细活,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用途选择拍摄方案。例如有些文物要出版图录,就需要布光匀称,用图片反映文物全貌;如果是研究人员用于研究文物局部,摄影师会更多考虑如何呈现文物细节特点。对一些形制特殊的文物,工作人员还需自制工具让文物“站稳”,才开始拍摄。
▲借展的文物即将出库,工作人员在进行复核、确认。
摄影棚旁边的狭长工作间里,两位师傅正在裁纸、刷浆糊、蒙蓝布……这里是上海博物馆专门制作文物囊匣的工作坊。随着技术进步,许多博物馆已经改用机器制作的文物囊匣,但机制囊匣形制缺少变化,很难为文物做到“度身定制”,这对文物存放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手工制作囊匣就能减小这种“不合身”。文物怎么安放才稳妥、囊匣在加上内衬材料后需要“放”多少尺寸,这些都在师傅的心里、手上。
▲地下工作坊内,江伟(左)、江瑞南两位师傅在用无酸纸制作文物囊匣。
走出工坊,乘电梯返回一楼大厅,所有展厅都已关闭,往日喧嚣不再。保洁师傅在给地面打蜡、抛光;保洁阿姨擦拭着转角楼梯下部的夔龙纹装饰。每逢周一,是整个博物馆“大扫除”的日子,趁着闭馆,保洁员们里里外外仔细清扫,让热闹了一周的博物馆变回干净整洁的原初模样。如此周而复始,博物馆才能以最佳状态迎候新一批参观者的光临。
▲大堂旋转楼梯设计精美,每天有大批观众从这里经过。趁着周一闭馆,保洁员仔细擦拭两侧夔龙纹雕花上的浮尘。
作者:叶辰亮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王柏玲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