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传统民歌的旋律如何再次响起

2018-08-30信息快讯网

现代社会,传统民歌的旋律如何再次响起-信息快讯网

蒙古族歌唱家敖特根图雅在演唱《鸿雁》。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从内蒙古草原的长调到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从蒙语到汉语,广袤的西部大地孕育出西部民歌嘹亮的声调。这些曲调悠扬的民歌,是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传统民歌,渐渐在生活中销声匿迹。8月3日至13日,记者跟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带一路文化探源”项目调研组深入宁夏、内蒙古、陕西等民歌的滥觞之地,试图找到民歌生命力的源泉,揭开民歌的现代传承之道。

1.回到民歌生长的地方

8月4日,在漫瀚调“无冕之王”奇附林的家中,一曲《天下黄河》赢得大家的满堂喝彩。这位生长在黄河边的渔民从小喝黄河水长大,“就想和黄河在一起”。在奇附林“我口唱我心”的民歌生涯中,他唱的歌就是自己的生活,因为在他心里,“黄河就是一条会唱歌的河,每一个弯都是一首小调”。

民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朴素人文思想。在阿拉善长调民歌中就这样表达着当地人的生态理想:“春天飞来的天鹅们,不想南归的好乐园。纯朴善良的牧民们,有团结互助的传统。”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歌,作为民族文化和自然经验的结晶,民歌表现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阿拉善左旗牧民谢巴特尔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当地一百个人里识字的可能只有十几个,但是不会唱民歌的可能只有一个,游牧民族正是依靠民歌来传播知识和教育子女的。

阿拉善左旗文联副主席魏然说:“民歌从歌词上,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传播长幼有序、尊敬贤德、孝敬长辈、敬爱父母、思念家乡、互助友爱等主流价值观。比如,阿拉善八大长调民歌之首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就表达了人要团结诚实的观念:‘千言万语和睦为贵,欢庆喜宴快乐至上。万语千言精诚为本,亲朋挚友忆念浩存。’”

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说:“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歌是最有智慧的。回到民歌生长的地方,看民歌怎么立根于我们生存的土地,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民歌生命力的源泉。”

2.找到经典声音

中国民协民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智忠说:“现代传播的声音非常嘈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像蒙古长调、漫瀚调、信天游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带有祖先声音的民间艺术被挤出大众的视野是非常遗憾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要创造条件,让带有祖先声音的民歌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再次响起。”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说,“文化探源”真正要做的是找到民歌中的经典,把它们像诗词一样作为文化经典传承下来。把经典保存好,然后再造经典,用经典带动原创。

在民歌的整理和传承中,各地区都沉淀出自己的经典曲目。比如,阿拉善左旗的《溜溜的枣红马》、乌拉特民歌中的《鸿雁》、古如歌的《天马驹》《河套之花》等,这些民歌都成为传承中的经典曲目。要让这些经典曲目重新传唱起来,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民歌教育。杭锦旗古如歌音乐博物馆讲解员脑民塔娜告诉记者,如今的杭锦旗建立了古如歌传承基地和古如歌音乐博物馆,同时当地在蒙古族小学和中学也专门设置了古如歌课程,杭锦旗流传下来的111首古如歌都能在课堂上听到。

传承之外,还需要深入研究以发挥经典作品的更大价值。我国的民歌丰富多彩,但是缺少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研究,阻碍了民歌的进一步传承。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限,即使最有能力的传承人也只能带几十个学生,跟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后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系统化后的经典更具实践性,也可以拿到国际上学习,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对世界音乐也是一笔财富。”柯琳说。

3.注入时代元素

柯琳认为,民歌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土生土长的,带着泥土味儿,而它的泥土味儿来自民间。这个生存的土壤消失了,民歌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不过,柯琳并不主张民歌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相反,她认为民歌要传承发展下去,必须拥抱时代。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传承离不开生活。而现代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拒绝让民歌接受现代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营造一种氛围,同时要为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注入时代元素”。

在乌拉特民歌传承人的表演现场,柯琳发现,90多岁的双胞胎传承人孟根其其格和乌日古玛拉演唱的民歌,就已经带有了一些现代元素,“她们是这个时代的人,自然就会用这个时代的感觉去演绎民歌,虽然演唱者自己说不出来,但其实已经蕴含了现代元素”。

不过,注入时代元素不意味着机械地植入流行元素。为了吸引年轻人学习“花儿”,一些宁夏花儿的传承者曾尝试为花儿加入现代流行元素,而朱智忠认为“最古老的声音对孩子的启发更重要,纯正的民间的内容才是民间艺术的摇篮”。朱智忠认为,把本来是即兴对唱的民歌简单地搬到舞台上,相当于把它的根掐了。在朱智忠看来,应该恢复歌会的传统,通过每年的歌会,不断发现新的花儿,这样花儿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民歌要真正扩大影响力,还要接受现代文化市场的洗礼,在市场上走起来。朱智忠告诉记者,不久前,十六个中东国家的作曲家到奇附林老师处采风,奇附林的歌让他们非常感动。这些国外的作曲家觉得,“这才是黄河真正的声音”。这说明,中国传统民歌哪怕在世界上也是有听众的,“只不过全球化的演艺市场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编辑:周辰

来源:光明网

以手中的笔绘出心中“诗歌的样子”,第二届全民美育上海艺术季启动
传统产业“发新枝” 新兴产业“结硕果”——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高质量发展篇
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㉓|辛格:印度哲学并不神秘,在诠释现代中新生
传统采茶戏原来这么有“戏”!300年江西“平民省剧”亮相上海大世界
商业精神如何在现代发端?
【中国梦·践行者】酷爱传统文化 16岁少年无师自通把龙舟头做活了
聚焦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农业现代化合作稳步推进
广东16岁少年酷爱传统文化,无师自通把“龙舟头”做活了
【微视频】一分钟看懂中非合作:农业现代化合作提升非洲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走出去”的名片(一带一路5年间)
亚运会丨简自豪是谁?UZI是谁?这一细节就是电竞与传统竞技体育的最大不同
解开牛顿留下的难题,中国科学家测出300年来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
【央视快评】“小眼镜”牵动大情怀
杨丽萍重新诠释现代舞经典:改编版《春之祭》将在沪全球首演
“传统文化热”催生良莠不齐的线上线下启蒙班,学者讨论:经典诵读切忌“形式大于内在”
姚枝仲: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当江南文化遇上现代都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民歌美妙 世界知道——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二十载唱出文化自信
穆旦诞辰100年| 他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早开拓者
©2014-2025 dbsqp.com